(上接一版)
在项目沙盘上,甲醇加注站的模型格外醒目。“我们前瞻布局甲醇加注站、甲醇加注船等基础设施,船舶到港就能加注甲醇燃料,就像汽车进加油站一样方便。”淮南煤化工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已获市海事中心认可,7月份完成设计咨询招标工作,随后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淮南煤化工园区的中安联合、赛纬、金风科技等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了项目论证,他们认为这个港口的价值不仅在于“停靠船舶”:“它是‘院船港醇’生态的关键节点——研究院的技术在这里试验,船舶领域人才在这里培养,新能源船舶在这里加醇,甲醇在这里就地转化利用,形成了产业链闭环。”据测算,全部建成后,这个综合港务区年产值可达30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
兴“醇”:从煤化工到绿色燃料的跨越
煤化工园区拥有华东最大的煤制甲醇生产能力。同时,园区企业尚有10万吨/年富余甲醇,且园区正在试产生物质制甲醇。在园区“十五五”规划中,谋划安排了30万吨/年绿色甲醇生产项目,以保障初期新能源船舶燃料需求,可有效减排温室气体,实现“本地产、本地用”。随着绿色甲醇量的需求增加,园区将进一步推动多种方式进行绿色甲醇的生产制备,以满足绿色动力需求。
夕阳西下,淮河的水面被染成金色,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的牌匾在余晖中熠熠生辉。从“院”的智力支撑到“船”的示范引领,从“港”的枢纽保障到“醇”的源头供给,淮南正以“院船港醇”的协同之力,在淮河岸边书写着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新篇章。正如第一次理事会会议达成的共识:“我们不仅要造几艘绿色船舶,更要建一个可持续的产业生态,让淮河这条黄金水道,真正成为‘水清岸绿、船畅业兴’的生态走廊。”
这场始于淮河之畔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改变内河航运的发展轨迹。而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的揭牌,正是这场革命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