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把做强制造业作为核心抓手,推动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1—5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9%、居全省第三位,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4%、居全省第二位;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已连续1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工业兴则产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稳则发展稳。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淮南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聚焦转型发展主线,在稳增长、优环境、强创新、促绿色等领域积极探索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淮南特色的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稳中求进,筑牢工业经济发展根基
始终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以扎实举措巩固工业经济向好态势,围绕市委市政府全年重点工作目标,出台《淮南市制造业培优促强扶大工程实施方案》,通过精准培育、重点扶持,健全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和优质企业培育机制,促进制造业做优做大做强,夯实工业基本盘,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面对煤炭行业下行压力,坚持把做强制造业作为核心抓手,深挖增长潜力,推动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1—5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9%、居全省第3位,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4%、居全省第2位;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2个百分点,已连续1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8%,预计上半年仍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动能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着力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缓解融资难题,举办制造业银企对接会7场,推动54户企业达成合作,签约金额3180万元;强化政策赋能,每月开展“企业家大讲堂”,邀请国家、省级专家现场辅导政策申报,覆盖企业600余人次,结合“访企入村”活动推动“政策找企业”,制定《淮南市优化为企服务专项行动方案》,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对接;畅通产业链循环,举办工业品供需对接会,促成140户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金额达6000万元。
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始终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构建创新体系,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梯次培养机制,目前已纳入培育重点企业20户。推进“智改数转”,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煤化工园区成功获批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全市省级示范园区累计达4个,获省级财政支持7200万元。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诊断,帮助中小企业克服数字化转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解决企业不会转、不想转、不敢转的问题,推动科博达智能科技等一批数字化示范项目落地,今年申报省级数字化转型项目28个、居全省第8位,争取资金4961万元。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夯实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今年已申报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73户,总量达433户,增速居全省第5位,增量居全省第9位,总量居全省第10位。
践行绿色理念,构建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加强节能管理,在重点用能行业强化节能监察,淘汰落后设备,推广节能技术,持续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谋划重点项目24个、总投资25亿元,预计达产后产值35亿元,2024年全市煤气固废物本地利用率提升至33.8%。持续技术创新,引导传统煤矸石固废行业实现产品创新,高强度陶粒等一批绿色产品获得省级绿色产品认定,将固废资源“吃干榨净”。打造绿色标杆,建立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培育库,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省级绿色工厂38家,持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动力源。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优环境上再加力,奋力推动我市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再上新台阶,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挥强有力的“工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