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孩子一天拉了6次,水样便还带酸味,是不是吃坏肚子了?”医院诊室里,年轻妈妈攥着挂号单的手微微发抖,焦急的声音里满是担忧。每到夏秋季,儿科门诊的走廊总是挤满抱着孩子候诊的家长,哭闹声与询问声交织。作为家长最揪心的健康问题之一,儿童腹泻不仅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频繁出入医院更让全家疲惫不堪。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就能在腹泻高发季为孩子筑起坚固的肠胃健康防线。
一、揭开儿童腹泻的“真面目”
儿童腹泻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征。肠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元凶”,病毒、细菌、寄生虫都可能趁虚而入。轮状病毒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准时报到”,常导致3岁以下婴幼儿出现蛋花汤样腹泻;诺如病毒则偏爱幼儿园和学校,以“呕吐+腹泻”组合攻击孩子的肠胃。细菌感染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常因食物处理不当引发,秋季的蛔虫、绦虫等寄生虫也可能造成肠道功能紊乱。
除了感染因素,喂养不当同样不可忽视。突然更换奶粉品牌,孩子肠道难以适应新配方,极易引发腹泻。过早添加辅食,未发育成熟的肠胃无法充分消化食物,也会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食用生冷食物会刺激肠道,干扰正常消化功能。过敏体质的孩子接触牛奶、鸡蛋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同样会出现腹泻症状。此外,有些孩子在感冒发烧后,肠道功能受影响,还会出现“胃肠型感冒”腹泻问题。
二、科学预防,从生活细节做起
1.构筑饮食安全防线: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食物安全更为敏感。给孩子制作辅食时,生熟食材要分开处理,刀具、案板定期用沸水煮烫消毒。水果要用流水反复冲洗,必要时削皮后再食用。剩菜剩饭即使冷藏,也应彻底加热后才能给孩子吃。夏季尤其要注意,打开的酸奶、果泥需在2小时内吃完,避免细菌滋生。
2.养成黄金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搓揉20秒以上,能有效清除90%以上的病菌。幼儿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要督促孩子避免用手揉眼睛、抠鼻子,减少病毒入口机会。定期清洗孩子的玩具、餐具,爬行垫每周用稀释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不给细菌留下藏身之处。
3.疫苗为健康护航: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重症腹泻的“神器”,它通过模拟病毒感染,刺激孩子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有效抵御轮状病毒侵袭,显著降低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重症风险。6月龄至3岁的孩子建议在秋季腹泻高发前1-2个月接种,完成全程免疫。虽然诺如病毒尚无疫苗,但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能增强孩子呼吸道与全身免疫力,间接降低肠道感染风险,为孩子的肠胃健康筑起多道防护屏障。
4.合理喂养,保护肠道微生态:母乳喂养的孩子腹泻风险比人工喂养低30%,建议坚持母乳喂养至6个月以上。添加辅食时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单一到多样”的原则,密切观察孩子是否出现过敏反应。适当给孩子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发酵食品,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益生菌制剂,能帮助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
三、腹泻发生时,这样护理最有效
当孩子出现腹泻症状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因过度焦虑影响判断。建议准备专用笔记本,详细观察并记录大便的性状(如稀水样、蛋花汤样)、每日排便次数、颜色变化,同时留意是否伴有发热、呕吐、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症状。若是轻度腹泻(每日不超过4次,无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可在家中科学护理:暂时停喂高糖、油腻食物,改为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用口服补液盐III严格按说明书兑水,采取“少量多次”的喂服方式,切记预防脱水比单纯止泻更为关键。
孩子发生腹泻症状后,需要特别警惕的是脱水信号:孩子出现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变差,哭时无泪、眼眶凹陷,尿量明显减少至数小时无排尿,或婴幼儿囟门凹陷等情况,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一旦出现脱水症状,应立即就医,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快速补充电解质和水分。此外,若孩子腹泻超过3天仍无好转迹象、大便带血,或体温飙升至38.5℃以上,也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排查细菌感染、肠道炎症等潜在疾病风险。
四、腹泻恢复期的饮食“攻略”
孩子腹泻好转后,肠胃功能仍处于脆弱恢复期,需耐心养护。饮食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先从清淡易消化的米汤、稀粥开始,逐步过渡到软面条、蒸蛋羹,一周内避免牛奶、豆类等易产气食物,以防加重肠胃负担。推荐将健脾益胃的山药、胡萝卜熬煮成粥,其富含的营养成分能有效帮助修复肠道黏膜。同时,继续补充益生菌,巩固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腹泻复发风险。
守护孩子的肠胃健康,是一场需要科学与耐心的持久战。日常坚持良好生活习惯,严格把控饮食卫生关,熟练掌握正确护理方法,这些都是抵御腹泻的有效武器,在腹泻高发季节,让我们用专业知识为孩子筑牢健康防线。
(作者单位系萧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