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主要病理特征在于动脉血压长期高水平表达,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现代医学主张通过长期用药以稳定血压水平,而中医强调“整体观”,提倡以调和阴阳、平衡五脏为原则,通过特色护理技术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辅助。本文将带领大家从中医视角认识高血压,了解中医护理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1从中医视角认识高血压
中医学把高血压列入“眩晕”“头痛”等范畴,将病因归结于阴阳失衡、脏腑失和,从而导致气血受阻,最终诱发疾病。
基于阴阳失衡角度分析,中医认为人体维持健康的前提与基础在于“阴平阳秘”,而高血压患者大多存在“阳盛阴虚”或者“阴虚阳亢”的情况,阴阳动态平衡难以为继,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基于脏腑失和角度分析,中医认为血压的有效调节依赖于五脏之间的良好“配合”。心脏主血脉,若心气不足将引起血脉淤滞,促使高血压加重。肝脏主疏泄,在肝气郁结或者肝阳上亢的内环境下,将出现气血逆乱的现象,血压随之上升。肾脏主藏精,若肾阴不足或肾阳亏虚,将导致虚火内生、水液代谢紊乱,影响血压稳定。脾脏主运化,功能紊乱时气血生化不足,影响气血运行,促使血压上升。肺脏主气机,肺气不足者气机升降受限,间接影响血压调节。
2中医护理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2.1药物调理
药物调理强调辩证原则,根据具体证型进行针对性调理。对于肝阳上亢者,需采用平肝潜阳调理方案,对应药物为天麻、夏枯草以及钩藤等,可镇肝熄风、清泻肝火。对于肾阴不足者,需采用滋阴补肾调理方案,对应药物为熟地黄、泽泻、山茱萸等,可滋养肾阴。对于气血瘀滞者,需采用活血化瘀调理方案,对应药物为丹参、黄芪、藏红花等,可疏通经络、益气活血。
2.2耳尖放血与耳穴压丸
从中医视角分析,耳尖穴与经络相通,对此穴位进行刺激不仅可以疏肝解郁、清热降火,同时还能促进气血运行,进而发挥调控血压的作用。耳尖放血能够有效刺激局部神经末梢,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从而缓解血管紧张度,减轻血管压力,经此机制达到降血压的效果。而耳穴压丸可通过刺激降压沟、神门等耳部穴位来调节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改善其血管张力,对内源性镇痛物质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能够滋肝肾、调气血,对血压稳定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有积极影响。
2.3饮食调养
高血压的中医饮食调养讲究“清淡为主、药食同源”。患者每日摄盐应控制在6克以内,忌食辛辣刺激以及油腻食品,避免痰湿内生或加重脾胃负担。建议多食用绿色蔬菜以达到疏肝理气之效,如菠菜、荠菜、芹菜等。山楂、红豆、红枣等红色食物在中医领域有养心安神的效果,推荐食用。而黑豆、黑枣、黑芝麻等黑色食物在补肾填精方面有一定效用,适合肾阴不足型患者食用。
2.4运动保健
运动保健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微循环,对血压的恢复有积极影响。中医运动保健以柔和性运动及呼吸调节为主,要点在于养精、练气、调神,有益于阴阳平衡,同时能够和调脏腑。柔和性保健运动主要包括太极、八段锦等项目,这类运动项目能够调动全身组织,可调和气血,且强度较低,长期坚持可恢复阴阳平衡。而呼吸调节则以腹式呼吸以及深呼吸训练为主,可帮助患者更好地把控呼吸节律,避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利于血压稳定。
2.5情志调畅
情志调畅是中医康复护理重要方向之一,对高血压病情稳定意义重大。中医指出,情绪波动与五脏健康关联密切,怒伤肝、喜伤心。为平衡五脏功能,建议高血压患者维持平和、乐观的情绪,切勿过度紧张,亦不可大喜、大怒、大悲,生活中可以培养书法、绘画、下棋等兴趣,在活动中释放压力,调节自身情绪。同时,也可以与家属、亲友及医生诉说心中困扰,寻求心理支持,避免过度压抑情绪。
2.6生活调摄
遵循“十二时辰养生法”调整生活模式,养成早睡早起、劳逸结合的健康作息,便于肝胆排毒,为五脏平衡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患者应注意避寒防热,结合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降低气候条件对血管收缩的影响,防止血压大幅度波动。
高血压的治疗重在身心调和,而非单纯的数据管理。中医护理可通过药物调理、穴位刺激、饮食调养以及运动保健等方法达到调和阴阳、平衡五脏的目的,有利于身体自稳系统的重建与优化,促使血压水平逐步恢复至安全范围内。广大患者应积极配合中医护理,科学运用中医理论恢复阴阳、脏腑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维护自身健康。
(作者单位系黄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