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奏,你了解癌前病变吗?

王 雷

版次:A03  2025年07月17日

在一首交响乐里,序曲常常隐含主旋律的影子,胃癌也是这样,既不似天降甘霖,亦不似虚惊一场,是一个缓慢、悄然的过程;我们这些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中识出了这个“癌前奏”,它就是癌前病变,即一类组织病变,它本身并非癌症,但具有高度癌变的威胁。读懂这一类病变,是我们防癌的重要一步。

一、什么是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指组织形态已出现一定异常,但尚未达到癌症诊断标准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病变可能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会发展为癌症,但在某些适宜的诱发条件下,可能促使肿瘤形成并“安营扎寨”。癌前病变是医学发现癌症风险的“探照灯”,拥有极高的预防价值。就胃癌而言,其癌前病变的识别尤为关键。胃癌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经过一系列病理演变阶段逐步发展的。胃癌的癌前病变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三个阶段,其中以不典型增生是公认的确诊胃癌的癌前状态,有时也称为“癌前期”。

二、胃癌的病理演进路径

胃癌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发生的过程,常见从慢性胃炎发展到萎缩性胃炎再到肠化生,然后发生不典型增生而至胃癌的“多病程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较常见,幽门螺杆菌感染为其常见病因,长期炎性刺激可造成胃黏膜腺体萎缩、功能减退,为下一步病变奠定基础。肠化生为胃黏膜上皮被肠道黏膜细胞替代,又可分为完全和不完全两类,而后者为胃癌的危险信号。不典型增生又名异型增生,其特征为细胞异型和排列杂乱,核分裂象多,被认为是最接近胃癌发生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将不典型增生分为轻、中、重三度,重者被称为“胃癌的入门钥匙”,有的甚至已有早期癌的存在。

三、幽门螺杆菌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作为胃癌的致病元凶,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全球公认的I类致癌因子,在强酸性的胃内存在,长期感染可引起慢性炎性损害,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慢性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是胃癌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包括高盐、腌制品及熏烤食品摄入均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及致突变物质;长期吸烟饮酒,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屏障,加重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等。这些生活饮食方式因素是引起胃癌高发病率的相关地理因素的重要原因,例如东北地区、高盐地区胃癌高发等等。

四、如何识别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一种潜在状态,通常是隐匿性的,所以很难从常程的症状中发现,不少病人并无不适感觉但已经出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这就需要定期检查,特别是实施胃镜检查,胃镜能够直接对胃黏膜进行观察,发现异常病变可以通过活检取病理,送医院病理科显微镜下检测,这是病变成的最后确诊环节。在医院,从病变区取出的活检标本经过检测之后,由病理医生通过观察细胞核形态、分裂状态、腺体结构等指标,对病变性质、病变程度等作出评定,同时给临床医生进一步处置措施建议。

五、癌前病变能逆转吗?

许多人想问,癌前病变会不会消退?对此问题,答案是:一部分的癌前病变可以消退。如萎缩性胃炎及完全型肠化,可以停止病情发展甚至部分消退,特别是对于轻度和中度的不典型增生,很多病例在去除病因之后,病变可停止发展,部分消退。而重度的不典型增生,临床多推荐内镜下切除,因病变癌变的可能性极高,尤其是已有微小癌灶的存在。应知道并非癌变之前的所有病变都可以不引起重视,这类病变即使短期内未发生癌变,也需要定期复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六、病理科的角色

病理科是癌前病变管理“守门人”。虽然我们不是临床的一线诊治人员,但是每一个胃镜活体标本都由我们通过显微镜“读懂”了细胞讲的故事,我们通过精确的病理组织学分型告诉临床医师是否应该切除,是否应该进一步的随访,是否具有癌变倾向。病理的诊断指导着治疗,同样也给患者争取到了时间和主动权,可以说没有病理的确诊就像没有地图的迷宫,没有办法精准地导航。

结语

胃癌并非天上降下来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癌前病变是这个过程中的警示灯牌,是悲剧前的“最后机会窗口”。发现癌前病变,是现代医学在预防医学领域的丰硕成果之一。胃癌可防可治,关键在早发现、早治疗。经常做胃镜、消灭HP、好吃饭,是我们人人能做到的。作为病理医生,日日观星、时时望月,为在人们还未醒来之时扼杀险象而告诫。胃癌的最终大戏,往往就开在你能否悟透癌前的引戏。

(作者单位系濉溪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