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婷婷 本报通讯员 朱莉萍
“我现在身体好多了,多亏谭燕玲那天来俺家把我送到医院!”近日,八公山区土坝孜街道小刘庄社区独居老人许兆干拉着社区书记曹多勤的手说道。原来几天前社区党员中心户谭燕玲在入户走访时,发现独居在家的许兆干因中暑晕倒在地,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展开紧急救援,因送医及时老人没有大碍。
这是八公山区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的缩影。近年来,八公山区在区委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中,探索推行“党员中心户”队伍建设,聚焦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上联支部下系群众”的纽带作用,择优选户、高效用户、制度管户,走好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社区设立‘党员中心户’赋能基层治理”获评全省“2024年度群众广泛欢迎的领办项目”。
精准选配,激活基层组织“神经末梢”
“挂上这块牌子,既是我的荣誉,也是责任和承诺。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新庄孜街道团结社区党员杨怀成望着挂在家门口的“党员中心户”标识牌,激动地说。
为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八公山区结合辖区地域分布和党员结构等特征,通过党员自荐、组织推荐、群众举荐,重点从社区“两委”委员、网格员、楼栋长、退伍军人、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等党员群体中,择优选出一批政治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组织带动好的党员作为党员中心户。按照“居住相近、人文相亲、易于管理”的原则,建立“1+5+15”基层服务体系,即:每名党员中心户立足宣传政策理论、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组织生活、服务联系群众、协助小区管理5项职责,1个“党员中心户”联系5至10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服务15至25户群众。目前全区共设立党员中心户586个,辐射党员5600名,覆盖联系群众3.5万户,形成“党组织+‘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四级服务网络。
多维赋能,锻造基层治理“中坚力量”
“通过培训和社区书记对我的指导帮带,我详细了解了工作职责,熟悉掌握了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山王镇前进社区党员中心户王金书说。
为提高“党员中心户”素质能力,八公山区建立导师帮带机制,选派42名社区党委成员、小区(网格)党支部书记帮带指导“党员中心户”,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基层治理实务、群众工作等,通过谈心谈话、共办活动、实践指导,讲方式、传方法、教经验、解疑惑。以理论授课、案例剖析、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各类业务培训10余场,“党员中心户”理论基础、实践水平、作用发挥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注重挖掘“党员中心户”中的“潜力股”,着力培育“政策理论宣讲员”“学习培训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志愿服务帮扶员”等多元角色,带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人数超2000人,持续壮大基层治理的队伍力量。
高效活用,畅通服务群众“毛细血管”
“为了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贴近群众、接触面广、了解社情、有一定群众基础等优势,我们结合社区中心工作、党员所‘长’、群众所‘需’,为每名党员中心户划分责任区,常态化开展送学上门、政策理论宣传、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文明新风培育等工作和服务。”毕家岗街道新淮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丽芳说。
“党员中心户”工作,以“小切口”解题、“新思维”引路,在服务群众实践中筑牢初心使命,在民生琐事中提炼治理良方,在街巷阡陌间书写基层治理的善治画卷。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便民活动1000余次,帮助群众解决房屋漏水、排污管道堵塞等实际困难600余件。将网格阵地向“党员中心户”开放,通过网格走访、邻里座谈等方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60余条,组织开展义务巡查、政策宣传、入户走访等550余次,协助党组织调解矛盾纠纷120余起,结对帮扶困难户50余人,认领居民“微心愿”80余个,有效拉近了党员、群众之间的距离,切实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从“有事找警察”到“有事就找中心户”,这是社区居民给予党员中心户的高度肯定。通过“党员中心户”队伍建设,将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群众有效衔接,居民纷纷表示,党员中心户就如一座桥梁,架起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让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