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严
在淮南上窑山脉的苍翠怀抱中,一座由林海与石碑铸就的精神丰碑巍然矗立。这里硝烟虽散,号角长鸣;烽火虽熄,忠魂永驻——淮南新四军纪念林,这片用十万株树木镌刻抗战史诗的红色圣地,正以年轮为纸、碑文为墨,书写着生态与信仰交融的时代华章。
7月14日,记者探访了坐落于上窑森林公园内的淮南新四军纪念林。这里的主碑广场、陈列馆与兵器广场错落有致,共同构成一幅红色记忆的立体画卷。37级花岗岩台阶从山脚延伸至主碑,象征1937年新四军浴火重生;两侧26块碑刻如历史长卷铺展,铭刻着部队重大战役与将领生平。主碑上,“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九个大字鲜红如血,背面的《新四军简介》则用文字凝固了那段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
荒山植绿:四位古稀老人的铁军誓言
2002年10月,在新四军成立65周年之际,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理事会上,一场关于精神传承的讨论点燃了燎原星火。四位平均年龄逾70岁的老同志——单星、宋长汉、柴慎显、丁朝群慨然立誓:自筹资金,在曾是抗日根据地的上窑荒山建设纪念林。
倡议一出,应者云集。上百家单位、上万群众慷慨解囊,连已故战士的后代也倾囊相助,短短时间便筹集200万元资金。此后的8个月里,数千志愿者顶住“非典”疫情、洪水与酷暑,硬是将65亩荒山化作精神绿洲。2003年7月1日,这片用信念浇灌的纪念林终迎揭碑时刻。
数字密码:一草一木皆史诗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以“树为体、碑为魂”,每一处设计都暗藏历史密码:65亩初建林地与各65棵银杏、雪松、广玉兰,纪念新四军成立65周年;1600株红枫火棘如血色烈焰,诉说“血火洗礼,披荆斩棘”的征程;十字形主路划分为“东进长廊”与“北上大道”,呼应部队战略方针;10棵桂花树静立,隐喻新四军十年铁血征程。
26块碑刻组成的露天军史长廊,让历史触手可及。“九女投河”:1941年,鲁迅艺术学院8名女学员与记者高静为掩护群众转移,纵身跳入冰冷河水,遗体竟遭日军残暴凌辱;“无名丰碑”:1940年黄冈大庄村,一位仅留下“林队长”之名的战士,以血肉之躯引开日军火力,救下200余村民;“国际仁心”:奥地利医生罗生特穿越战火,以手术刀为武器,被根据地军民尊为“神医”。
绿色革命:从满目疮痍到世外桃源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的建设催生了一场生态与民生的双重蝶变:23年间,10万棵树木治愈36处采石场“伤疤”,把3000亩秃岭蜕变为国家4A级景区;2006年暴雨夜,目睹职工三代人蜷缩危房的单星等人,推动建成106栋青瓦白墙的思源新村,终结了“夏季抗洪”的世代困局。
如今,30多个主题林区如“夕阳林”“学子林”次第绽放,年均50万人来此宣誓研学。今年6月,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授予其“铁军精神教育基地”称号,标志着这片土地已成为安徽省红色文化的新坐标。
从65亩荒山到3200亩生态画卷,从血火记忆到精神灯塔,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用“林·碑·史”的三重奏证明:历史从未远去。当少年抚过退役坦克的斑驳锈迹,当琅琅书声惊飞银杏叶间的鸟雀,那些石碑上的姓名便再度苏醒——它们不仅是冰冷的铭文,更是一个民族挺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