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信号

刘 韦

版次:A03  2025年07月15日

呕出一口咖啡色液体,或是排出黑得像柏油的大便——这些看似“奇怪”的症状,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上消化道出血作为常见的消化急症,起病急、进展快,但若能抓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黄金时间,就能大大降低风险。本文带你识别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胃肠警报”,学会用“三早原则”守护健康。

一、危险的“无声警报”:上消化道出血的真相

如果把胃比作一个不断工作的“气球”,胃酸和消化液就像气球里的“腐蚀性液体”。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像一层“防弹衣”保护着胃壁,但当这层保护被破坏(如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血管破裂就会引发出血。这些血液可能向上从口中呕出,也可能向下进入肠道形成黑便。

并非所有出血都像电视剧里那样“大口吐血”,轻微出血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头晕,容易被误认为贫血或疲劳。

二、这些信号在求救:必须警惕的5大危险征兆

1.呕血:颜色暗藏玄机

咖啡渣样呕吐物,血液在胃酸作用下变成深褐色,像咖啡渣混着食物残渣;鲜红色血液,大量出血时可能直接呕出鲜红血液(需立即就医)。

2.黑便:别当普通便秘

柏油样黑便,粪便黑亮黏稠,像铺路的沥青,有特殊腥臭味。注意区分,吃动物血、铁剂等也可能导致黑便,但无腥臭味。

3.头晕乏力:被忽视的“隐形失血”

轻微持续性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爬楼梯气喘、眼前发黑;指甲/嘴唇颜色变淡;心率加快(安静时超过100次/分钟)。

4.腹痛:位置与性质有讲究

上腹部(心窝处)持续隐痛或灼烧感,出血刺激胃肠时可能出现绞痛。

5.冷汗与口渴:休克的预警信号

皮肤湿冷、口渴难忍、意识模糊,提示已发生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

记住一句话口诀:呕血黑便莫硬扛,头晕冷汗快叫车!

三、救命“三早原则”: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1、早发现:抓住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

居家自检,观察呕吐物和粪便颜色(建议拍照记录);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家中备血压计);记录症状变化时间线。

易被忽视人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止痛药的人;有肝硬化、胃溃疡病史者;近期大量饮酒或暴饮暴食者。

2、早诊断:检查其实不可怕

关键检查:胃镜检查,能直接找到出血点(现在有无痛检查可选);粪便隐血试验,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出血;血常规,判断贫血程度。出现呕血/黑便后6小时内就医效果最佳,特别是伴随头晕时。

3、早治疗:现代医学的三大法宝

药物止血,口服凝血药物(如云南白药)需遵医嘱;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

内镜下治疗,像“微型电焊”一样直接封闭出血点,无需开刀,恢复快。

介入手术,适用于大血管出血,通过血管造影精准栓塞。

特别提示:民间传言的“吞冰水止血”“喝牛奶保护胃”等方法可能加重病情,务必先就医!

四、出血停止≠痊愈:康复期护理要点

饮食恢复“三步走”:

出血后24小时内:绝对禁食,静脉补充营养;3-5天:逐步过渡(从米汤→稀粥→软烂面条);1个月后:恢复普通饮食,避免辛辣、油炸、过烫食物及粗纤维蔬菜(如竹笋、芹菜)、 咖啡、浓茶、酒精。

出血后1周内可能有恐惧进食心理,可少量多餐(6-8次/天)。家属避免过度紧张,患者如厕后不要立即冲水,便于观察粪便。

五、预防胜于治疗:给胃肠穿上“防护甲”

1.饮食“三要三不要”

要多选南瓜、山药、香蕉等保护黏膜的食物;要细嚼,每口咀嚼20次以上;要定时吃饭,避免饥一顿饱一顿。

不要吃腌制品、碳烤食物、过酸水果;不要饮酒、碳酸饮料等;不要边吃饭边说话,避免吞入过多空气。

2.高危人群特别防护

长期服药者,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幽门螺杆菌阳性者,规范完成杀菌治疗;肝硬化患者,每半年做胃镜筛查静脉曲张。

3.家庭应急包准备

电子血压计、体温计,止血药物(仅限医生指导下使用),急救医院联系方式卡片。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就像胃肠道的“红色警报”,但并非不可战胜。记住:黑便不是“排毒”,呕血不是“上火”,抓住“三早原则”的时间窗,配合科学护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转危为安。你的每一次细心观察和及时行动,都是在为生命争取更多机会!

(作者单位系广德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