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运周:

三战三捷的传奇将军

本报记者 廖凌云

版次:01  2025年07月15日

位于田家庵区安成镇的廖湾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村,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廖运泽、廖运昇、廖运周廖氏三兄弟领兵出阵,英勇抗敌。这其中,廖运周可谓是最传奇的一位人物,这位曾在黄埔军校深造的军人,在抗日战争中,率部和日军多次血战,直至抗战胜利!

走上抗日最前线,参加台儿庄战役

廖运周1903年出生于廖湾村。1926年春,廖运周考入黄埔军校五期炮科,立志报国。1927年3月,廖运周在学长孙一中、中共著名兵运专家靖任秋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廖运周受中共中央军委的指派,到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地下党工作,自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潜伏”生涯。其间,他遵照党对兵运工作的指示,在国民党军队的进步军官中积极发展党员。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廖运周随部队走上抗日最前线,与日军多次作战。9月,廖运周率部守卫正定城,迎击日军,血战数昼夜。此后,廖部改编为第110师第328旅第656团,廖运周任上校团长。

1938年2月,廖运周率部开赴安徽蒙城,作为第五战区的机动部队,参加徐州会战。3月中旬,廖运周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他对日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缴获大量敌机枪、步枪、战刀弹药等。

瑞武公路保卫战中三战三捷,沉重打击日寇

1938年6月,武汉会战拉开序幕。期间,廖运周率656团参加瑞武公路(从瑞昌到武汉)保卫战。他以机动灵活的战术,连续在小寨贤、茨芭山、小坳三次伏击日军,取得了巨大胜利,成就了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

1938年9月中旬,日军沿瑞武公路向西进犯。在战斗中,廖运周发现,日军一般把攻击重点放在抢占中国军队固守的山头阵地。廖运周先派出1个营固守在小寨贤山头阵地。日军发现中国军队的阵地后,便像往常一样调动炮火去进攻。廖运周见时机已到,随即派出1个营包抄日军后路,攻击日军的后卫部队。预料不及的日军被打得死伤惨重,廖运周指挥部队乘势夺取了日军辎重。正在进攻小寨贤山头阵地的日军得知后方被袭,也只得逃走。

日军在小寨贤吃了败仗后,开始重视辎重部队的保护。他们将辎重营的护卫作战部队提升到两个中队,其兵力规模基本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一个作战营。

廖运周得到侦察兵的报告后,再次调整了战术,他命令一个营埋伏在茨芭山附近茂密的树丛里。战斗打响后,廖运周率部和敌人略作接触,随即向后撤走。日军随后追来,到达茨芭山附近时,见前方树林茂密,害怕有埋伏,于是向树林胡乱射击,进行火力侦察。廖运周命令部队隐忍不发,继续待击。日军火力侦察良久,以为这一带不会有中国军队埋伏,便大胆通过,后面的辎重队也跟了上来。

当日军辎重队进入伏击圈后,廖运周一声令下,中国军队用机枪进行猛烈射击,打得敌人纷纷落马。乘敌人慌乱之际,廖运周指挥部队发起冲锋。战士们冲出密林,一面向敌人投掷手榴弹,一面冲入敌阵,将日军护卫部队拦腰截断。经过激烈的短兵相接,廖运周团击溃日军,再次成功夺取了日军辎重。与此同时,前方的日军主力试图回头救援辎重,却也遭到中国军队的突然袭击,只得迎战。廖运周在夺取日军辎重后,率部从背后杀来,和前方大部队前后夹击。日军顿时全线崩溃,狼狈突围逃走。这两次战役,廖运周缴获了大批辎重和其他战利品,切断日军的补给,为著名的随枣战役做出卓越的贡献。

两次战斗后,廖运周又率部随大部队西撤,来到了一个叫作小坳的地方。公路在这里环绕小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S”形弯路,“S”形路外侧是河,里侧则是高山,中间是座十几米高的小高地。

廖运周见地形如此有利,便决定在这里设伏,打击沿公路追来的日军。他精心选择了一处伏击地点,将火炮布置于道路两侧,炮口对准公路拐弯处;把团指挥所设在了中间的小高地上,以利指挥;又命令每两三个步兵携带一箱迫击炮弹,一旦战斗打响就手投迫击炮弹杀敌。发起战斗以后,廖运周团击毁日军20余辆坦克、装甲车,数十辆载重汽车,歼灭日军400余人。这场伏击战的胜利很快便在武汉外围各战场上引起了轰动效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特别嘉奖令,称赞廖团“战果辉煌”。

随后,廖运周又率部参加了豫中会战、豫西鄂北会战等。在抗日战争中,廖运周几乎参加了所有大战役,英勇抗敌,直至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淮海战役期间,廖运周正式结束了潜伏生涯,率部起义,被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42师,廖运周任师长。后来该师参加了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等战役。1949年9月,廖运周获一级解放勋章,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5年,廖运周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1996年5月11日,廖运周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廖运周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更是爱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如今,每年都有社会各界群众前往廖家湾革命纪念馆参观廖运周生平事迹,在这里回顾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感受革命先辈不屈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操,从中汲取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