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血压正以“无声刺客”的姿态悄然侵袭大众健康。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突破3.3亿,且20-39岁人群患病率十年间激增70%。许多人固守“高血压是老年病”的认知误区,直至体检异常或出现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典型症状才惊觉问题严重,却不知血管早已承受经年累月的损伤。中医秉持“未病先防”的核心理念,凭借千年积淀的养生智慧,为抵御高血压威胁提供了系统且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一、了解高血压:从中医视角看“血压高”
中医典籍中虽没有“高血压”这个名词,但根据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头晕、头痛、耳鸣、失眠等症状,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从中医理论来讲,高血压的发生与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长期情绪压抑、焦虑紧张,就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久了,气郁化火,肝火上炎,进而引发头晕、头痛等类似高血压的症状。另外,肾为先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过度劳累、年老体衰,导致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木,就会出现肝肾阴虚,虚阳上亢,也会引起血压升高。还有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常,聚湿成痰,痰浊上蒙清窍,同样可能导致头晕等不适症状,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二、中医养生妙招:打好预防高血压的“组合拳”
1.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常说“百病生于气”,不良情绪是导致身体疾病的重要诱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中,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血压波动。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预防高血压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情志。比如练习太极拳,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配合呼吸,能够让人在运动中放松身心,调和气血;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钓鱼等,这些活动能让人专注其中,忘却烦恼,达到静心安神的效果。此外,遇到烦心事,要学会及时倾诉,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避免不良情绪积压在心中。
2.饮食调理:吃出健康血压
合理的饮食在预防高血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强调饮食要遵循“谨和五味”的原则,即饮食要均衡,不可偏食。
首先,要控制盐的摄入量。中医认为,过食咸味会使血脉凝滞,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建议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吃腌制食品、咸味零食等。其次,适当多吃一些具有平肝潜阳、清热降压作用的食物。如芹菜,其性凉,味甘苦,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利湿的功效,无论是清炒还是凉拌,都对预防高血压有帮助;再如绿豆,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夏季常喝绿豆汤,既能解暑又有助于稳定血压。另外,中医还推荐一些药食同源的食材,如菊花,具有清肝明目、平肝阳的作用,用菊花泡水代茶饮,可预防肝火上炎引起的血压升高;枸杞能滋补肝肾,肝肾阴虚的人可常吃枸杞,或用枸杞与菊花搭配泡茶,效果更佳。
3.起居有常:顺应自然规律
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自然规律安排日常生活,对预防高血压十分重要。中医主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每天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肝脏排毒和身体的自我修复。
此外,要注意季节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春季阳气升发,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踏青、散步,以顺应阳气的升发;夏季炎热,要避免长时间暴晒,注意防暑降温,但也不宜过度贪凉,以免损伤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可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等;冬季寒冷,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足部,避免寒邪入侵。
4.穴位按摩:中医降压“良药”
穴位按摩是中医养生的一大特色,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在预防高血压方面,有几个穴位效果显著。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是肝经的原穴。经常按摩太冲穴,可起到平肝泄热、舒肝养血的作用,对于因肝气郁结、肝火上炎引起的高血压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压太冲穴,力度以稍有疼痛感为宜,每次按压3-5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
涌泉穴位于足底,蜷足时足心最凹陷中,是肾经的起始穴。按摩涌泉穴能起到滋阴补肾、引火归元的作用,对于肾阴亏虚、虚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有帮助。可在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后,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涌泉穴,每次10-15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度。
还有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按摩百会穴能升阳固脱、醒脑开窍,对于调节血压、改善头晕头痛症状有一定效果。可用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按压百会穴,每次1-2分钟,每天可多次按摩。
预防高血压是一场需要恒心与毅力的健康长跑,唯有将中医“治未病”理念深植生活,把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规律和穴位按摩变成日常习惯,方能收获长效健康。从当下开始行动,以中医智慧滋养身心,我们终将筑起抵御高血压的坚实防线,拥抱轻盈自在的健康人生。
(作者单位系霍山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