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场抗日战役

——记洛河至北炉桥防御战

版次:01  2025年07月14日

本报记者 周 玲

在抗日战争中,淮南并不是主力战场,但是,在这片土地上,却发生了许多难以忘却的战役。其中,洛河至北炉桥防御战就是在淮南进行的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打通津浦线,向北进犯。中国军队当然不能让日军的图谋得逞,于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场在抗日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台儿庄战役,战役由多个部分组成,历时一个月,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整个台儿庄战役组成中,有一场战役就发生在今天的大通区洛河、上窑一带,被称为“洛河至北炉桥防御战”。

淮南矿区是重要的煤炭产地,日军想要打通整个津浦线,就必须要获得战争的物资补给。于是,他们把目标瞄准淮南煤矿。

日军对淮南矿区垂涎已久,志在必得,所以从蚌埠、怀远方向投入重兵,对淮南矿区展开进攻。

1938年2月6日,战役打响。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国民党21集团军31军138师来到淮南战场,布下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在今天的洛河镇,朝着北炉桥方向沿窑河一线设立了工事、战壕;第二道防线在身后纵深30里的地方;第三道防线又退30里,基本在东淝河一线。

当时,第一道防线前面有一个警戒区,时时观察日军的动向。中国军队发现,如果日军把炮架在上窑山上,很容易对第一道防线构成威胁,抢占山头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淮南矿区驻防的138师组织两个主力团轮番上阵,和日军展开了阵地争夺战,很快就抢占了3个山头,取得了前线的支点,能够和日军展开对峙。

1938年2月11日,138师412旅旅长赖刚指挥两个团夜袭上窑日军。上窑敌军节节撤退,并从考城方向“请来了救兵”,但是仍然经不住中国军队集中的炮火攻击,在猛烈进攻之下,我方共歼灭上窑被围日军和盘踞在外窑的日军300余人。

中国军队不仅在阵地前沿与日军激战,甚至绕到敌人的背后对日军的补给线进行了破坏。同时,上窑的老百姓也积极动员起来,对日军展开了袭扰,让日军在这个战场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