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张春闩

版次:A02  2025年07月11日

小针刀疗法具有微创特征,是中医针刺和西医手术的有机整合,可通过松懈病变部位软组织来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此疗法可通过针和刀的配合实现微创治疗,后期恢复相对较快,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出于安全考虑,实施此疗法时应严格遵照医学规范,那么,关于小针刀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你知道多少呢?

1、小针刀疗法的适应症

目前,小针刀疗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神经卡压综合征以及骨关节病变等病症的治疗中,常见适应症分类如下:

1.1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相关疾病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由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长期劳损引起的慢性损伤,如肩周炎、慢性背痛以及腰肌劳损等;第二类是以扭伤、挫伤等为主的急性损伤;第三类是以跟腱炎、狭窄性腱鞘炎、腱鞘囊肿等为主的损伤性疾病。其中,狭窄性腱鞘炎是小针刀治疗的常见病种,小针刀通过微创技术能够对狭窄腱鞘进行松懈,促使腱鞘管腔扩大,从而减少肌腱、腱鞘间的摩擦,进而达到改善血循环、减轻疼痛、加速手指功能恢复的效果。治疗上述疾病时,可利用小针刀实现精准穿刺,对病灶及周围粘连组织进行松懈,清除增生纤维结缔,从而加速组织弹性及生理功能的恢复。

1.2神经卡压综合征

枕神经痛、腕管综合征以及梨状肌综合征等均为神经卡压综合征常见类型,解除神经压迫是主要治疗原则。小针刀可以通过物理切割松懈受压神经周围区域粘连组织,使神经、肌肉等组织回归正常解剖位置,减少异常牵拉。

1.3骨关节病变

骨关节病变也是小针刀疗法主要适应症之一,常见病症包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骨刺以及骨质增生等。骨关节病变的小针刀治疗原理在于松解粘连、改善血循环、恢复力学平衡,从而提升组织修复能力,改善关节活动度,为骨质及周围软组织再生修复创造良好环境。

1.4其他适应症

功能性内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皮肤疾病(痤疮、黄褐斑等)以及小儿先天性疾病(先天腱鞘炎等)等也属于小针刀疗法适应症范畴,治疗原理基本相似,均通过微创松懈对局部软组织张力进行调节,促进病变区域相关组织正常生理形态与功能的恢复,继而达到治病目标。

2、小针刀疗法的禁忌症

虽然小针刀疗法可避免常规手术造成的创伤,但仍涉及一系列侵入性操作,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具体禁忌症如下:

2.1脏器疾病急性期

肝肾衰竭、心脑血管急症等患者处于高危状态,对侵入性操作的耐受度大幅度降低,不宜使用小针刀疗法。

2.2局部禁忌

对于治疗区域皮肤破溃、感染等或伴有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的患者,应禁用小针刀疗法,避免感染扩散,导致皮肤损伤加重。同时,病变部位周围若存在大血管、重要神经时,应对操作路线进行科学评估,若无法有效避开重要组织,应选择其他疗法。

2.3凝血障碍

凝血障碍者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症状。常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这类患者在侵入式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止血困难、血肿等问题,不宜选择小针刀疗法。

2.4特殊群体

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危象、严重骨质疏松、肿瘤疾病等危险因素,接受侵入性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脑血管意外、骨折、病灶扩散等问题,可能会对患者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不推荐采用小针刀疗法对这类特殊群体进行治疗。

2.5其他禁忌

对于不明原因疼痛、体质虚弱、孕妇以及处于经期的女性患者,应避免使用小针刀疗法,否则可能引起严重治疗反应。此外,饥饿、极度疲劳、过度紧张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小针刀治疗,此类患者在治疗时可能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增加了治疗风险。

小针刀疗法具有微创、高效等优势,在缓解慢性疼痛、改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小针刀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类型都不相同。因此使用此疗法前,应充分掌握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谨慎制定治疗计划,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

(作者单位系合肥市庐江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