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及围术期护理

代远远

版次:04  2025年07月10日

三叉神经痛为发生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发作性疼痛,表现为电击样、刀割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具备顽固性特点,会给患者造成强烈痛苦。该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40岁以下发病者较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药物治疗是该病临床治疗的首选,但复发率高,部分患者也无法耐受。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本文拟对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术期护理要点做简要介绍。

一、手术治疗方法

1、微血管减压术

微血管减压术通过分离压迫三叉神经根的责任血管控制疼痛,是针对病因治疗的首选方法。微血管减压术效果确切,术后1周疼痛控制率80.3%~ 96.0%,5年内72%~85%,10年70%,以典型三叉神经痛(周围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所致的类型)效果最好。复发患者可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尽管缓解率低于首次手术,但仍有超过90%的患者可在术后即刻得到疼痛缓解。微血管减压术创伤较大,存在一定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应仔细斟酌安全性与耐受性。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该术式的安全性,内镜的照明、全景式视角与放大效应也提升了手术精确性,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2、其他

经皮球囊压迫术、经皮射频热凝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方法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经皮球囊压迫术无需开颅,创伤小,风险低,近年得到了推崇,近期缓解率超过90%,但复发率高,且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问题发生率高,适用于耐受力差、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经皮射频热凝术对传导痛觉的无髓细纤维进行加温并让其变性,通过选择性破坏痛觉纤维缓解疼痛。该术式半年缓解率在80%以上,5年后超过50%可获得完全缓解,其安全性好,并发症发生率在各类手术中最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通过γ射线让神经周围的责任血管萎缩、闭合,并阻滞传入神经纤维,进而缓解疼痛,79.0%~91.8%可在术后立刻得到疼痛缓解,5年内缓解率44%-65%。该术式操作简单,患者接受度好,适用于药物治疗失败、无法耐受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但术后感觉减退发生率高,且可能会增加颞叶恶性肿瘤风险。

二、围术期护理要点

微血管减压术目前是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常用手术方法,该术式效果确切,但存在侵入性,创伤较大,对医师操作、围术期护理支持要求均较高。科学的护理支持有助于提升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

1、术前护理

入院评估与检查指导:采集患者信息,评估病情特点,了解既往治疗情况。指导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意义重大,磁共振薄层增强扫描可提供责任血管的类型和数量、患侧三叉神经根的萎缩情况等信息,为手术方案的规划提供依据。

疼痛护理:患者术前疼痛频发且通常剧烈。应评估疼痛情况,包括发作位置、频次、严重程度,遵医嘱给予药物镇痛,通过音乐疗法、局部按摩等促进疼痛缓解,提升耐受力。

健康教育:多数患者对疾病、手术相关知识了解不佳,术前应介绍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疾病知识包括病因与诱因、临床表现等,治疗知识包括手术方法、手术流程、麻醉方法、预期效果、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并讲解术前准备、术后恢复要点。可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流程。

心理支持:患者由于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睡眠障碍,对即将带来手术担心等原因,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惧等情绪。应评估其心理状态,通过治疗性沟通、心理暗示、放松训练等改善情绪状态。

术前准备:包括备皮、禁食禁水、预防性用药等。其中备皮区域为耳后或面部,维持术区清洁;术前禁食6~8h,禁水2~4h;术前30~60min完成抗生素滴注,以保障切皮时局部药物浓度最大。

2、术后护理

术后监护:返回病房后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及体温),观察意识状态,警惕颅内出血。

体位管理:常规状态下取头高位,将床头抬高30°,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扭转,以减轻脑水肿。

切口护理:做好切口护理,定期观察有无切口出血、渗液,污染后及时更换。维持伤口干燥,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疼痛管理:遵医嘱给予药物镇痛,通过音乐疗法等非药物镇痛技术减轻疼痛,以促进疼痛缓解。

饮食护理:术后禁食6h左右,从少量流质食物开始,逐步过渡为普食,控制饮食量,低盐低脂,避免辛辣、硬度大、需要反复咀嚼、不易消化的食物。

术后活动:术后应至少卧床24h,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卧床期间可进行下肢主被动活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2周内避免弯腰提重物。

并发症防治:观察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脑脊液漏、感染、面瘫、面部麻木、听力损伤等,给予针对性处理,如面瘫患者可指导患者开展面部康复操,以促进面肌功能恢复。部分并发症可持续较长时间,离院后应注意随访。

出院指导:讲解用药、康复、诱因管理、复诊复查等注意事项,定期随访,了解疼痛发作情况,复发时指导患者及时返院接受检查。

总体而言,手术是三叉神经痛治疗的主要方法,微血管减压术效果确切,目前仍是最为常用的术式,围术期良好的护理支持可改善患者预后。护理干预应强调个体化与精细化,重点关注感染预防、手术相关并发症防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单位系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