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劳动者撑起安全“防护网”

版次:02  2025年07月10日

(上接一版)2023年5月,我市出台试行补充工伤保险政策,形成政府主导、商保经办、缴费合理、保障适度、协作统一、提质增效、创新服务、稳定持续的社保+商保模式,进一步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满足了用人单位和职工合理化、多样化的工伤保障需求。

工伤预防行动更积极

为贯彻落实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我市通过部门联动、统筹谋划、加强宣传、全程监管,全覆盖高质量培训企业重点人员,切实提升工伤预防意识和能力,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健康,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促进重点行业企业安全健康发展。截至2025年5月,我市完成19973人次的工伤预防培训任务,其中完成重点行业三类人员(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3200余人。与此同时,我市通过开展工伤预防培训,企业安全生产措施和工伤预防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有效地促进用人单位和职工由“伤后保障”向“提前预防”意识的转变,工伤预防宣传培训成果内化为职工“积极预防、主动规避”的自觉行动。从源头上减少或预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

供养亲属“四上门”服务更优

工伤保险供养亲属具有显著的“老幼病残”特征,面对供养亲属待遇资格“承诺易、核验难”的经办困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秉持权益保障与基金安全并重的经办原则,创新实施“四上门”服务机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便民服务与风险防控。一是签署承诺上门办,实现群众“零跑腿”;二是待遇资格上门验,精准防范待遇冒领和骗保行为;三是自助认证上门教,全力化解特殊群体“数字鸿沟”;四是法律责任上门讲,解读政策法规强化群众诚信守法意识。自2020年推行“四上门”服务以来,我市累计已为143位供养亲属提供上门服务,惠及84个家庭,服务满意率100%。

长期待遇管理机制更全

工伤长期待遇人员,尤其高龄供养亲属的管理一直是稽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工伤长期待遇人员管理办法和生存认证操作规范,形成了完整、有效、可操作的工作方式。对长期待遇人员建立基础数据台账,更针对高龄人群建立高危数据库。稽核工作中的待遇暂停、恢复、终止的相关佐证材料,认证工作中的联系记录、查询数据、来往函件、照片视频等佐证材料,均做到有据可查,各项资料齐全、完整、有效。每月通过皖事通自助认证、电话沟通、在线指导、视频认证、入户走访、异地协查,形成统分结合、协作高效的监管工作机制,长期待遇人员资格认证率保持100%。

工伤保险既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发挥着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兜住民生底线的重要作用。每一例工伤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牵挂,我市将以更有温度的服务流程、更高效的待遇支付机制,让工伤保险真正成为劳动者的暖心保障。目前,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正在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工伤保险工作的新方式,用深入人心的服务将群众与政府紧紧连接起来,谱写工伤保险保障民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