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芳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解答古蜀人是何等面貌,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但这些遗留下来的珍宝却告诉我们,无论在远古时代还是现在,人类一直在创造幸福的生活。”回眸漫长的中华文明史,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曾盛行着一种文明,它与中原文明互融互鉴,如璀璨的星辰,在华夏文明的浩瀚星空中,执着地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它就是古蜀文明。如今,追怀这段历史,谱一曲动人的骊歌,就是向意蕴深邃的古蜀文明致敬。文史学者屈小强的《三星堆:失落的古蜀文明》一书,本着鉴古知今的旨义,带领我们跨越千年的风尘,走进举世瞩目的三星堆,一同领略那辉煌而神秘的古蜀文明。
“三星伴月堆,至西十五里。”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部,得名于遗址中南部呈西北—东南向排列的三个土堆,恰如天空中的三颗明星。1929年,因当地农人修渠取土时,意外发现了数百件玉件,藏在地下的三星堆遗址,在沉睡数千年后被人们“唤醒”。学界从1934年对该遗址展开初探,到2021最新一次的发掘,这里先后出土了黄金权杖、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玉石器、竹器、陶器、象牙、贝类等一大批珍贵文物。与此同时,在该遗址周边,还发掘出8座距今4000多年的古城,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项目成果。
寻根溯源,慎终追远,是考古人与生俱来的情怀。在近一个世纪的探幽中,广大考古工作者通过这些古城和三星堆文物的持续研究,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三星堆古城遗址是夏商之际至商末古蜀王国的都城,它的起始年代甚至比中原夏王朝后期都城二里头遗址还要早。三星堆大量的出土文物在材料的选用、铸造的工艺、款式的运用,以及型制的设计、理念的更新、制作的精良等方面,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据此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古蜀文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三星堆的种种考古新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古蜀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又一颗璀璨绚烂的瑰宝。
古蜀国是一个什么国家?诗仙李白的不朽诗篇《蜀道难》中就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诗句。古蜀漫漫,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蚕丛氏是古蜀国第一位王,为商早期蜀部落首领,取而代之的是柏灌氏,到鱼凫时期已进入农耕社会,接着被来自南方的杜宇氏取代,他亲力亲为教民农桑,被后代奉为“农神”。后来蜀国发生了大水灾,从荆楚地区来的鳖灵因治水有功,得望帝杜宇禅位,成为继任蜀王,建立开明王朝。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蜀地成为秦国的“蜀郡”,古蜀文明最终融入到大一统的中华文明体系之中。
三星堆遗址以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复杂的文化面貌,证明了古蜀文明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明的高峰,展现了一个迄今为止不太为人所知、相当于商代在西南地区的区域性文明,它既跟当时的中原有密切联系,也有自己突出的特点。遗址核心区域是一座古城,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包括有城墙体系、宫殿区、居住区、作坊点、墓葬群以及祭祀坑等,展现了古蜀人高超的创造和组织能力。陶器是三星堆发现最多的一类器物,也是古蜀人从事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器具。青铜器种类繁多,除去中原文化常见的尊、釜、瓿、壶、盘等,还有许多标志性的器物,比如夸张的纵目面具、高大的青铜立人、奇特的“通天”神树、人面鸟身像,既有人的特点,又有神的夸张,显示出了浓郁的图腾意味。金器包括金杖、金面罩、金箔饰等,数量丰富,多为饰品。玉石器包括礼器、工具、饰件,其中礼器有璋、戈、璧、琮等,也是三星堆的代表性器物。此外还有不少的铜器、骨器、丝绸、鹿角、象牙、海贝等等。这些考古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蜀文化的了解,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古蜀文明的价值和魅力。
文物是国家发展、文化传承的历史印记。三星堆遗址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遗产,其出土文物对于深入探索古代文明具有极高价值。“虽然古蜀人的面貌与去向,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这些珍贵的文物和遗址,却是古蜀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最好证明。”作者在书中的这番表达,为古蜀文明增添了亮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