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前禁食禁水的重要性解析

李 健

版次:A04  2025年07月08日

“医生,我明天早上手术,今晚吃点宵夜影响大不大?”“宝宝要做手术,不喝点奶根本哄不好,就喝一小口行吗?”在医院的手术预约处,类似的疑问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做手术前非得饿着肚子、渴着嗓子?实际上,这项看似严苛的要求,是保障手术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麻醉过程中的“隐藏危机”:反流与误吸

想弄清楚禁食禁水的重要性,就不得不提到麻醉过程中一个极为危险的状况——反流与误吸。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食管和胃之间存在着一道特殊的“阀门”,医学上称之为食管下括约肌。它如同一位忠诚的守卫,时刻严密把守,阻止胃里的食物和胃酸反流回食管。然而,当人进入麻醉状态后,这道“阀门”会变得异常松弛,失去了原有的防御能力。

不仅如此,麻醉药物还会抑制人体正常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这两种反射就像是身体的“安全保镖”,一旦发现有异物进入气道,吞咽反射会迅速将异物推回食管,咳嗽反射则会通过剧烈的咳嗽将异物排出体外。但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这些“保镖”也陷入了“沉睡”,无法及时发挥保护作用。

如果此时胃里还有未消化的食物和液体,它们就会趁机顺着食管反流到咽喉部位。一旦反流物进入气道,轻微的情况下会引发呛咳、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堵塞气道导致窒息,或者胃酸灼伤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这些情况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生命造成威胁,是麻醉医生在手术中高度警惕的紧急状况。

二、真实教训:侥幸心理不可取

2022年,一家医院收治了一位60岁的胆结石患者,这位患者觉得只是个小手术,没把术前禁食禁水的要求当回事,偷偷在术前喝了半杯豆浆。结果在麻醉诱导后,胃内容物突然反流,大量豆渣状物质瞬间堵塞气道。尽管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抢救,使用吸引器吸出异物并紧急进行插管通气,但患者最终还是因为吸入性肺炎引发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重症监护室接受了半个月的治疗才脱离危险。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研究数据显示,没有严格遵循禁食禁水要求的患者,发生反流误吸的风险比规范禁食者高出5-10倍。在紧急手术中,因误吸导致的死亡率甚至高达30%-70%。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伤痛,也让医生们将禁食禁水视为保障手术安全的“铁律”。

三、科学规划:禁食禁水的具体时间

看到这里,大家心里可能会有疑问:“到底要禁食禁水多久才安全?喝一口水真的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吗?”其实,禁食禁水的时间并非随意设定,而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对于成年人来说,术前至少需要禁食固体食物6-8小时。这里所说的固体食物,不仅包括米饭、肉类,像牛奶、酸奶等富含蛋白质的液体也包含在内,因为它们在胃里的消化时间和固体食物相近。而清水、糖水等不含渣的透明液体,在术前2小时停止饮用即可。这是因为水在胃内的排空速度较快,2小时后胃基本处于空虚状态,发生反流的风险会大幅降低。

对于婴幼儿,家长们往往会格外心疼。但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特点,禁食时间也有相应的特殊规定:母乳相对容易消化,术前4小时停止喂养即可;配方奶和牛奶消化时间稍长,需要禁食6小时;固体食物则和成人一样,至少禁食8小时。虽然看着孩子哭闹会很不忍心,但为了手术的安全,这些等待都是值得的。

四、特殊人群:禁食要求各有不同

当然,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统一的禁食标准。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时间禁食可能会引发低血糖,这类患者在术前6小时可以进食一些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米汤、藕粉,术前2小时还能喝少量运动饮料,补充糖分和电解质。孕妇由于怀孕后胃部压力增大,反流风险更高,即便进行择期手术,也建议按照紧急手术的标准处理,严格禁食8小时以上。

老年人和肥胖患者同样需要特别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会逐渐减弱,而肥胖人群的腹内压较高,这两类患者发生反流的风险都比普通人更高。因此,他们更应该严格遵守禁食要求,必要时,医生还会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比如术前服用抑酸药物、放置胃管排空胃内容物。

五、应对不适:禁食期间的小窍门

在禁食禁水期间,感到饥饿和口渴是很正常的现象,这里有几个小妙招可以帮助缓解不适。首先,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减轻饥饿感,比如听听音乐、看看轻松的影视剧。其次,用清水或淡盐水湿润口唇,能暂时缓解口渴,但注意千万不要吞咽。对于特别口渴的患者,医生也会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补充水分和营养,所以不用担心身体会承受不住。

麻醉前禁食禁水的要求,是用经验教训凝成的安全准则。短暂不适与手术安全相比不值一提,严格遵守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更是对医护工作的支持。希望本文能打消您的疑虑,助您安心迎接手术,早日康复。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泾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