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铸就了不朽功勋(下)

朱满亭

版次:03  2025年07月08日

三、创建革命根据地,构建起华中人民坚持抗日的钢铁长城

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并巩固了广阔的抗日根据地,构建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抗日堡垒。从南到北,从皖中到淮南,新四军所到之处,与当地的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创建了苏南、苏北、苏中、淮南、淮北等多块抗日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建设中,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让根据地成为了坚如磐石的抗日大后方。这些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民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就是生动的写照。根据地还为新四军提供了较为充裕的物资,保障了部队的作战需要。根据地的建立更是成为了牵制和打击日军的前沿阵地,迫使日军在占领区不得安宁,疲于奔命,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阵地。

挺进苏南,开辟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东进苏南的部队在江南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贯彻向北发展,向东作战的方针,使部队和根据地不断扩大。到1939年底,部队由原来的4000余人,发展到1.4万余人,形成了跨越长江两岸进行游击战争的有利态势。

开赴皖南抗日前线。1939年间,新四军在铜繁地区作战百余次,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支援了武汉会战,屏障了皖南后方徽州、屯溪重地。部队每到一处,向人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讲解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动组织群众成立农民抗日协会和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新四军在皖抗日前线不断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

开辟皖中和皖东,创建和巩固淮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津浦路两侧开辟皖东。新四军所到之处,深受压迫和欺凌之苦的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欢欣鼓舞。新四军协助皖中工委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组织民众建立党的组织,组织抗日游击武装,成立工、农、青、妇等抗日协会,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初步打开了皖中抗日局面,开创了皖东抗日的新局面,为创建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0年2月,新四军开展了定远、半塔反顽自卫战,肃清反共势力,建立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了这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粉碎日伪军重兵“扫荡”,进行了反摩擦反暴乱的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

挺进豫皖苏边,创建豫皖苏和皖东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秋(9月1日)中共豫皖苏区委和游击支队在安徽省涡阳县曹集市集召开代表会议,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讨论了豫皖苏边区的形势和任务。会议作出了建党、建军、建政,建立群众团体,培养地方干部,发展地方武装,大刀阔斧地开辟与创建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等重要的会议决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游击支队的发展和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至1939年底,新四军游击支队胜利地完成了挺进豫皖苏边实行战略展开的任务。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到1940年上半年经过数十次战斗歼日伪军2000余人,部队发展到1.9万人。豫皖苏边和皖东北根据地扩展到运河以西,陇海路以南,涡阳、亳县以东,泗县、宿县以北地区及睢杞太地区,有力地推动了淮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发展鄂中、鄂东敌后游击战争,创建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中原局纵观豫鄂地区形势,认为豫南、鄂东、鄂中敌占区域是开展华中游击战争的最重要地区之一,创立坚强的游击队伍,建立抗日根据地并使之逐渐连成一片,是这3个区党委最重要的任务。豫鄂边区党组织和武装力量的统一领导和主力部队的组建,为坚持发展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和开创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对日伪军作战近百次,歼敌近万人,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多次进攻,创建了鄂中、鄂东和豫南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原敌后坚持团结抗战的中坚力量。鄂豫边根据地孤悬敌后,是在粉碎日顽夹击的极其艰难的斗争环境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直接威胁着日军盘踞的华中重镇武汉,成为连接华北华南的战略枢纽。

苏南主力北渡,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冬,新四军基本完成了战略展开任务,但在华中敌后仍有大片地区待开辟,抗日根据地也有待巩固。尽快发展华中敌后抗战是关系到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加强根据地建设,临时行政委员会颁布了施政纲领和改善人民生活创建根据地的各项法令。各县抗日民主政府放手发动群众,发展生产,壮大人民武装。抗日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群众运动轰轰烈烈。根据地建设初具规模,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声望远播。

新四军经过卓越的斗争,建立了地跨苏、皖、鄂、豫、浙、赣、湘广大地区的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等8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收复国土253000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达3400多万,控制了陇海路以南和津浦路以东,直逼南京、上海。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新四军紧紧依靠各地的人民群众,大力发展人民武装,扩大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积极发展生产,保障给养,兴办文教卫生事业,创办了《抗敌报》《拂晓报》等各类报刊杂志,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还创办了华中党校、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学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人才。新四军从初建时的1万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主力部队21万多人,地方武装97000多人,民兵自卫队96万多人。1945年,新四军积极配合全国各地的抗日军队举行了对日伪军的战略大反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抗战精神谱系中的新四军铁军精神永放光芒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深刻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向全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新四军在抗日烽火中淬炼成钢,孕育出了“听党指挥铁的信仰,报国为民铁的担当,逆境制胜铁的意志,英勇顽强铁的作风,集中统一铁的纪律”的铁军精神。新四军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锻造出的铁军精神,为抗战精神丰富和增添了新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质,使抗战精神在新四军这一群体中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丰富了抗战精神谱系,是抗战精神的具象实践,是中华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涵,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和抗战精神相互交融,共同作用,汇集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一)大力弘扬和赓续铁军精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大力弘扬和传承这一精神遗产,推动红色基因代代永续,对于传承抗战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筑牢精神根基,深化教育引导力度。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一部教科书,一座历史的精神丰碑。要把铁军精神的传承作为强基固本的一件大事来抓,把铁军精神的传承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从青少年抓起,通过撰写“新四军的故事”“新四军对新中国的重大贡献”“新四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铸就了不朽功勋”“新四军的铁军之路”等特色教材,开设主题课、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让青少年讲述铁军故事,写铁军文章,唱铁军之歌,使青少年深刻理解和感悟新四军英勇抗争的历史和铁军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旧址、纪念馆的作用,组织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革命战斗旧址、各种纪念场所,播放红色电影,进行沉浸式教育,用鲜活的历史场景激发情感共鸣。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和多媒体展示,生动再现新四军的光辉战斗历程,使之成为传承铁军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深入人心,激发起奋进的力量。

创新传播形式,扩大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要紧跟时代脉搏,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运用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动漫、书画作品展、VR全景等形式新颖的作品,弘扬铁军精神。打造红色文化网络直播,线上云展览,打破时空限制,增强传播效果。开展“红色教育进基层”活动,让红色教育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营造全社会大力弘扬铁军精神的浓厚氛围。

融入新时代实践,激发奋进力量。研究新四军历史,弘扬铁军精神,其核心任务就是要服务新时代,要将弘扬铁军精神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传承铁军精神,打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激励党员干部以铁军先辈为榜样,发扬铁军精神,攻坚克难,勇于争先,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让铁军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壮丽的光彩。

(二)忠实践行铁军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在新时代,我们要从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汲取力量,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铁军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听党指挥的忠诚之魂。新四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对党忠诚融入血脉。无论多么艰难,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无限险阻,新四军将士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为了党的事业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这种忠诚,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是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充满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坚定的信念和绝对的忠诚。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大变局中保持定力、坚持正确的方向,我们才能汇集起全体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

铁军精神,是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战斗之志。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新四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他们不畏强敌,敢于亮剑,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新四军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建立起来的功勋,光照千秋。我们要传承发扬这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敢于直面困难和挫折,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攻坚克难,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铁军精神,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之力。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环境中,新四军面临着物资匮乏、装备简陋等重重困难,他们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敌后建立起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他们用智慧和血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困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以顽强毅力和不懈努力,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各个领域持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迈进。

铁军精神,是团结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为民之心。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是新四军之基。在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血肉相连、生命与共,积极团结发动群众,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为新四军送子、送粮、送衣,传递情报,掩护救治伤员,与新四军一起共同抗击敌人。这种鱼水深情,是新四军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民族复兴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忠诚践行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要以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为指引,坚定信念、英勇奋斗、艰苦斗争、服务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壮丽篇章,让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