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高校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新模式。党建工作不仅能为科研工作指明政治方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还能通过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勤奋钻研的探索精神,为科研工作注入持续生命力。
科研工作也为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舞台和有效载体。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既能锻炼能力、提升自我,又能更深刻地理解认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而坚定理想信念、磨炼意志品质。
一、 高校目前学生培养工作的现状
(一)科研创新能力有待强化
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较为缺乏足够的科研实践经历。以某高校理工科专业为例,在一项针对200名大三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仅有35%的学生参与过科研项目,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科研能力的提升。很多专业研究需要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文献,但部分高校图书馆在电子资源数据库种类、文献更新速度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科研过程中的信息需求。此外,部分科研项目设置的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不匹配,例如一些基础学科的前沿研究项目,对于本科低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论储备和实验技能上都存在差距,导致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影响了科研的深度和广度。
(二)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升
在新时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高校中文等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思想文化领域的骨干,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尤为关键。在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仍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与专业知识的融合,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企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编程能力,还期望学生有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经验,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适应这一趋势,高校各专业学生不仅需要精进专业技能,在科研中培养实践能力,还需在党建活动中深化思想认识。但目前部分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科研与党建工作相对独立,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导致学生在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存在不足。
二、“党建+科研”融合培养模式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在高校学生培养实践中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对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党建工作在学生科研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机制性作用。党组织通过开展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组织“科学家精神”主题学习会,邀请老一代科研工作者讲述在党的领导下攻克科研难关的故事,能够夯实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激发其以强烈的使命感投身科研事业,在面对科研难题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党建活动中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如在党支部组织的学术沙龙中,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党员交流研究思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为科研突破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党员学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科研项目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高效协同,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
推动党建与科研相结合的学生培养创新模式已成为时代所需。一方面,可以将党建元素融入科研课程体系,设立红色科研专题。例如,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中,设置“红色生态治理”专题,引导学生从党建视角出发,研究革命老区的生态环境修复问题,探索如何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应用于实际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实施党建与科研双导师制度,由党建导师负责引导学生思想成长、锤炼党性修养;科研导师专注于指导学生专业探索、提升科研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出既具备科研实力又兼具党性修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党建+科研”融合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建立科研团队与党支部联合机制
为深入实施“党建+科研”融合培养模式,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科研团队与党支部的联合机制。例如,某高校化学化工学院组建了“新能源材料科研团队党支部”,团队成员与党支部成员高度重合。该团队定期组织联合会议,在会议上,既讨论科研项目的进展和难题,也开展党的理论学习和主题党日活动。在研究新型锂电池材料项目时,党员带头攻坚克难,将党建工作中培养的团结协作精神融入科研工作,使项目研究进度比预期提前3个月完成,形成了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思想引领,将家国情怀融入科研实践
在“党建+科研”融合培养模式中,强化思想引领至关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邀请杰出科研工作者分享奋斗经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某高校生命科学学院开展“抗疫科研先锋”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参与新冠疫苗研发的科研人员讲述科研攻关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同时,鼓励学生在科研选题时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立志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创新激励机制,将党建成果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为推动“党建+科研”融合培养模式深入实施,高校应创新激励机制,将党建工作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某高校实施的综合测评方案中,对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且党建工作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例如,2023—2024学年,该校共有15名学生因在科研项目中取得重要成果,同时积极参与党建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获得该奖学金,形成了正向激励效应。
(四)注重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
在推进“党建+科研”融合培养模式过程中,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不可或缺。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探索搭建科研与党建相结合的各类平台。如建立“党建+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此类科研项目。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总而言之,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科研”融合培养模式打破传统框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育出兼具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该模式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确保科研活动的正确方向,为科研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助力高校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从而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党建+科研’融合模式培养学生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DUTYJG20243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