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来淮工作已经两年半了。这里的历史、人物、山川、食物、风俗无不在诉说这是一座温暖之城、典故之都。千年的文脉在淮河畔持续传承,万千风物在这里历久弥新。我所经历的一切,值得品、值得赏、值得慢慢回味。
来的第一天,我就兴冲冲去尝了牛肉汤。鳞次栉比的牛肉汤馆,一家有一家的风味,一人有一人的选择。据说,百家不同味,各家有各家的独门秘籍。唯一相通的就是:经久不衰的店面,必是用真鲜牛肉、真大骨熬制、真牛油炼化。单靠味精调鲜的,难以长久经营。在“科技与狠活”面前,百姓们用脚投票。
面对十几样食材,我喜欢的搭配莫过于粉丝、牛肉、碎青蒜叶或碎中葱、千张丝,外加一丁点牛油辣子。有的食客,喜欢再加点绿豆饼或是其他诸如海带、蘑菇、大白菜等食材,一起在滚烫的大锅里汆烫,沸腾的大骨汤包裹着食材,不停翻腾。绿豆饼是区域特色食品,皖北地带食用者居多。小小的饼,糯糯的,有点劲道。本地餐馆也喜欢和其他配菜一起大火炒制,变成一道美食。食用时,必须趁热,否则就会黏在一起,不好“扒拉”。
清晨,在上班路上,随便寻上一家牛肉汤馆坐下。“老师,吃点啥?”特有的语言习惯,让人感受到这里的豪爽与亲切。当热腾腾的牛肉汤伴随着一枚巴掌大、刚出锅的酥脆烧饼来到面前的时候,便开启了充满温度的一天。是先嗦一口汤,还是先夹两片肉,每个食客都有自己的习惯。唯一共通的就是微微吹一吹牛油辣子或是葱蒜叶,让浮油荡开,轻轻嗦入一口热汤,寡淡的口腔立马被浓郁的肉汤攻陷,味蕾瞬间打开。鲜、咸、香、纯,复杂的口感,唤醒独属于淮南人的清晨。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位于淮河旁的淮南,不是一座美食荒漠,肉香、豆香绵延千年。从寿县博物馆中的大鼎到武王墩里的大鼎,大牛骨见证了楚先民的美食文化。从八公山脚下到田区,豆腐在淮南人灵巧的手下呈现万千变化。点丹,当豆浆在洁白的瓷碗中慢慢凝固,我仿佛看见淮南王盘坐在大鼎大瓮前,看着火苗舔舐炉壁,静候丹药变化,一场意外的碰撞、一次奇妙的机缘,造福华夏万千子孙;菊花豆腐,豆腐如发丝般在清汤中悬浮,我惊叹于厨师的刀工之妙,更惊叹于初创者的奇思妙想;白豆皮、黑豆皮,再配点五花肉、蒜叶,一起交融。豆腐水饺,初听,乍以为是豆腐馅的水饺,实际是豆腐做饺皮,一枚枚形如白玉,在青菜叶、红枸杞的点缀下,在清汤里浮沉飘摇,极具特色。蟹黄豆腐等等,都是一盘盘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据说豆腐可以做成400余道美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南豆腐,还是北豆腐,每一份豆制品都承载着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凝聚了华夏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
除了牛肉汤、豆腐宴,淮南的美食不可胜数。有大救驾、淮王鱼、小龙虾、炸土豆片……坊间有人戏称,没有一只老公鸡能溜达出淮南。去菜场溜达一圈,能看到艳丽的老公鸡待售。看公鸡老不老,除了直挺挺的大红冠子之外,一个诀窍就是看脚,五指越长越硬越老。捉一只,现杀。拎回去,剁成块,烧锅起油焙干,简单配点生姜、八角、料酒、老抽,就能炖出一锅令人垂涎欲滴的大餐。
晚间,在前锋美食街走一走,或是在柏园美食街逛一逛,总能品尝到独具特色的美食。清蒸猪蹄、卤老鹅、炸毛蛋、烤肉串、臭豆腐……总有一款能让你一扫日间的疲惫。三五知己相聚,海阔天空畅谈。唯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我发现,在饮食方面,淮南人是有发言权的。在这里可以尝到荆芥,这是河南人的“灵魂伴侣”;可以尝到折耳根,这是独属于云贵高原的馈赠……随着城市的融合发展,各地的美味在这里汇聚、升华。无论是清晨、傍晚或是夜间,璀璨的灯火,往来的人群,都在诉说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更新。悠久的能源城,在美食的加持下,生生不息!
一千个日日夜夜就这么转瞬而逝。独在异乡的游子从美食中寻到慰藉,在慰藉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在这座融合之城中生活。她有楚风汉韵的历史厚重,有小葱拌豆腐般的质朴纯粹,半城烟火半城情。我的一千个日日夜夜与这千年的烟火相比,只是沧海一粟。以千年为一瞬,我们仿佛与勤劳的先民一同品尝鲜美的牛肉汤;仿佛与后世的人们一同品味浓浓的豆香。千年间,我们反复吟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典故,反复感受二十四节气的智慧。这是龙的精神,更是华夏绵延不绝共同的记忆。
悠悠淮河水,静静安丰塘。日精月华,风物流传。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一切,值得去期待,去拥抱,去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