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成功抗御外来侵略,并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经典战例,是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屡遭外辱、受尽欺凌取得的伟大的胜利。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这场残酷的抗日战争中铸就了辉煌功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要不忘历史,重温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抗战精神,颂扬抗战英雄,弘扬铁军精神,将全民族抗战精神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力量。
一、新四军是在抗日烽火腥风血雨中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的侵略挑衅,即“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全民抗战的烽火燃烧中国大地,为进一步确立全民抗战的纲领和政策,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22日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洛川会议是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初期新的历史转折关头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提出的抗战路线、纲领和战略方针,为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根据洛川会议精神,中共中央一方面下令八路军迅速向华北敌后挺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一方面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加紧同国民党就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问题进行谈判,并于1937年10月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1934年秋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后,奉命留在江西、福建、广东(含今海南省)、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河南八省的各革命根据地红军游击队,在同中共中央联系中断的情况下,依靠人民群众,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一次次挫败了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经受了敌人的血腥屠杀、层层封锁、移民并村、断粮断盐等严峻考验,战胜了因挫折、失败、艰苦和敌人的分化瓦解而造成的严重困难,逐渐形成了赣粤边、湘赣边、闽西、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闽北、闽东、闽中、湘鄂赣边、闽赣边、湘南、鄂豫皖边、鄂豫边、琼崖等15个游击区。由大小不一的数十支独立作战的红军游击队,坚定顽强地坚持着共产党在南方的革命战略支点。
南方红军游击队要实现由“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任务十分艰巨复杂。一方面要同国民党一些地方军政当局的种种阴谋作斗争;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内部的教育工作,使干部战士的思想转好弯,跟上形势的发展。
南方游击队同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停战和合作抗日协议,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任务转变,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摒弃前嫌、共赴国难的博大胸怀。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散处在八省14个地区40多个县的红军游击队胜利地完成了下山、开进、集中整编为新四军的任务。新四军整编后,辖4个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全军共1.03万余人,6200余支枪。部队人数不多,装备落后,但绝大部分人员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保存下来的精华,还有一批中共中央派来的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优秀儿女。新四军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华中地区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惊雷般地震撼人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皖南事变不仅是一场残酷的军事冲突,更折射出复杂的政治博弈与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抗战信念和不屈精神。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国民党反动派更加嫉恨和恐惧,千方百计加以限制、打击,必欲除之而后快。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按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云岭驻地出发北移。1月6日,当部队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部队8万余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与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壮烈牺牲。全国人民为之愤慨,周恩来满怀悲愤题词“为江南死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地回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在政治上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支持和同情,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孤立。
这一事件让全国人民更加清醒地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坚持抗战,反对内战、反对投降的决心和意志。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为了坚持华中抗战,中国共产党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成立,同时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总共约9万余人。
新四军的重建整合强化了军事力量,军事上更加集中和强大,提高了战斗力,更有效地开展抗日斗争,反击日伪军的进攻以及国民党的军事压迫,稳定了抗日局面。整编后的新四军振奋了军民的抗战信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坚持长期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四军的重建加强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积蓄了力量。
二、运筹于陋室茅屋,出枪林冒弹雨抗日战场建奇功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以大无畏的勇气,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及以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新四军的英雄事迹以及锤炼出的铁军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
运筹帷幄,灵活机动,奋勇抗战。新四军坚持党的领导,运筹于陋室茅屋,奔走于芦荡沼泽,忍饥寒,沐风雪,入枪林,出弹雨,紧紧地依靠和团结广大民众,同心同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阴谋和日伪军的多次“清剿”“清乡”。在极为艰苦复杂的政治和地理环境下,新四军在日伪顽的夹击中坚持抗战,不断发展壮大。到1945年8月主力部队发展到了21.5万人,地方武装9.7万人,担负起整个华中地区的抗战任务,开辟了华中根据地抗战新局面。
1937年—1945年全国抗战中,新四军几乎每天都在同日伪军进行激烈地战斗。新四军对日作战共24600多次,毙伤日伪军293700多人,俘虏日伪军124200多人,另有54000多名日伪官兵投诚,新四军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伤亡指战员8.2万人。新四军的华中抗战为赢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对阻碍新四军抗日,制造反共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新四军站在自卫立场上,进行反击作战3200多次,毙伤俘顽军官兵14300多人。
新四军坚持华中抗日,在战略和战役上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同时,新四军与战斗在华北的八路军遥相呼应,使日伪军处于腹背受困的境地。与此同时,新四军还和同盟国的美军有过抗日合作的行动,为美国空军轰炸提供相关日军情报。新四军所在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奋勇抗日,最多时候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困守华中占领区而不得脱身,从而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行动,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新四军在全国抗战岁月里,坚定地执行党的战略部署,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大量地歼灭日伪军,取得了辉煌战果,建立了赫赫战功,彰显了广大军民同仇敌忾的勇气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战争凯歌,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江南第一仗”,点燃江南抗战烽火。1938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在江南这片土地上,民众在侵略者的压迫下,痛苦挣扎。新四军的一场关键战役——韦岗战役,如同一道闪电雷鸣,划破黑暗,点燃了江南抗战烽火。
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司令员粟裕的带领下,冒风雨,连续3个雨夜急行军100多公里。到达目的地后,按预定的计划开始破击铁路,4个半小时破坏铁路40多米和电线100多米。同时向火车站之敌发起攻击,进行袭扰,与此同时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造成敌人恐慌,引诱敌人增援,以便寻机歼灭之。6月17日凌晨3时许,粟裕组织部队冒雨抵进韦岗的赣船山、高骊山埋伏。上午8时20分,日军开来了5辆军车,当第一辆军车进入伏击区时,先遣支队的机枪班迎头射击,击中了日军汽车。日本鬼子万万想不到会遭到伏击,在一片惊恐之后,想组织反击,此时为时已晚。一场激战之后,日军抢回部分伤员和死尸开车逃走。粟裕命令部队打扫战场,收集战利品和焚毁日军汽车,然后迅速撤退。当从镇江开来的17辆卡车日军和1辆坦克、3架飞机对新四军部队阵地大肆攻击时,新四军已安全全部撤离了。韦岗伏击战打得干净利索,战斗只进行了半个小时。日军指挥官土井少佐等20多人就成了异乡之鬼,负伤者更多,4辆汽车被击毁,缴获日军步枪12支,手枪2支,军刀2把,望远镜2具,军旗1面,日币7500多元和许多其它军用品。而新四军先遣支队无一人伤亡。
新四军打胜仗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镇江、句容,传遍苏南,传遍全中国。韦岗伏击战规模不大,但在国民党几十万部队连打败仗,苏州、镇江、南京等大中城市相继被日军占领的严峻形势下,新四军在江南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抗日信心,提振了新四军声誉。
皖南繁昌保卫战。1939年,新四军3支队为保卫繁昌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激烈战斗。新四军第3支队在谭震林的率领下,从1939年1月至12月,连续指挥5次繁昌保卫战。其中又以第4次保卫战最为惨烈。经鹅头山、塘口坝、繁昌城3次恶战,历时15天,击毙日酋川岛中佐,歼敌500余人。5次繁昌保卫战,历经近1年时间,对日作战200多次,共毙伤敌军1千余人。保卫了繁昌地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皖南的侵略势力,巩固了皖南抗日根据地。
黄桥战役。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率部攻击新四军。新四军在陈毅、粟裕等将军的带领指挥下,采取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法,以7000兵力,在黄桥地区与敌激战,在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最终全歼韩德勤所率包括89军在内的1.5万人。此战稳固了华中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提高了新四军的威望,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新四军的强大实力和出色的指挥能力。
刘老庄战斗。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8连82名指战员,在江苏涟水县刘皮镇刘老庄为掩护当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与1600多日伪军激战。陷入包围后,先后打退了敌人骑兵的冲杀,躲过日军山炮、九二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的猛烈轰击,喊话的伪军遭到4连战士一排子弹回击,当场毙命。4连弹药即将耗尽时,冒着枪林弹雨从阵地前沿的日军尸体上取回枪支弹药继续战斗。日军发动的多次进攻被打退,4连伤亡不断增加,最后只剩下20多位战士,且大部分都负了伤,枪弹及手榴弹几近打光。他们销毁枪支和机密文件报刊,在日军发起第5次进攻时,与敌人展开白刃肉搏。他们用刺刀捅、用枪托砸、用小锹砍、双手掐、牙齿咬等方式与敌厮杀。刘老庄战斗中,82位勇士共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最终82位壮士全部壮烈牺牲。
车桥战役。1944年3月,新四军集中兵力对车桥据点发动进攻,采取攻坚与打援相结合的战术。经过激烈战斗,歼灭日军大佐以下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日军碉堡50余座,解放人口近5万人。此役,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与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在华中地区进行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进攻作战。
新四军反攻战役。1945年8月至12月,根据中央指示,新四军各部队迅速补充和扩编主力兵团,在地方武装和群众配合支援下,对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苏浙军区、苏中军区、淮南军区、苏北军区、淮北军区、鄂豫皖湘赣军区、皖江军区各部队分别在各地向日伪军发起进攻。共歼灭日伪军7万余人,解放县城40座,重要市镇440余处及大片国土,使解放区连接成片,人口达到4300余万,军队发展到31万,民兵8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