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针对当前校车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市交通运输局坚持问题导向,以科技赋能为抓手,创新构建智慧校车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四大举措实现管理效能全面提升,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聚焦技术革新,破解动态监管难题。针对传统监管手段时效性不强问题,平台通过全维度智能防控体系实现精准监管。为全市468辆校车配备智能安全终端,集成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监测等主动安全系统,实时捕捉驾驶风险;部署驾驶员行为监测系统,精准识别疲劳驾驶、接打电话等违规行为;搭载BSD盲区监测装置,通过三级声光报警消除视觉盲区隐患。同时,深度应用DeepSeek大模型技术,支持自然语言交互查询,自动生成可视化数据报表,风险响应时间缩短至秒级。
强化部门联动,破解协同治理难题。针对多部门数据壁垒问题,构建一体化联合监管机制。建立交通运输、教育、公安等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校车动态信息实时互通;创新“在线督办—中心接收—企业处置—驾驶员整改”四级协同预警机制,对不同风险等级事件实行闭环管理。同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实施校车视频日抽查(每日抽检比例20%)、驾驶员“约谈+扣分+复训”管理制度,从源头压实安全责任。
深化服务供给,破解家校互通难题。针对家长知情权保障不足问题,平台搭建家校社协同服务体系。在安全防护方面,通过刷脸考勤、防滞留双重预警、站点语音播报等功能,实现学生乘车全流程闭环管理;在信息服务方面,家长可通过专属APP实时查看车辆位置、接收上下车提醒,在线提交诉求并获取处理反馈。同时,利用车载多媒体开展交通安全常态化宣教,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推进标准建设,破解运营规范难题。针对运营管理标准化不足问题,构建全要素监管体系。通过线路智能规划、超速自动预警、违规行为AI识别等功能,实现“人车路”全流程标准化管控;依托监管云屏、数据看板、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实时生成运营分析报告,为优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智慧校车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有效填补了传统管理空白,为校车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方案”。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加快系统建设进度,推动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本报记者 张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