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当前正值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尤为关键。我市立足“皖电东送”主战场,统筹风光火储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电网通道、能源结构、电力服务优化工作,助企“满格电力”续航,行业能效提升与城市低碳转型势头良好。
优电网通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园区未来发展需求以及规模化风电、光伏、储能等新型电力系统并网需求,统筹编制《淮南市电力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3—2035年)》、配电网发展规划,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上图入库”能源领域重点项目117个。规划至2030年,扩容500kV汤庄变,新建500kV寿县变,新增220kV变11座、110kV变7座,改造110kV及以上输变电线路160条。全市481条10KV老旧线路标准化改造纳入年度城市更新任务。潘集500kV输变电投运,平圩电厂四期1000千伏送出工程、潘集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泥河110千伏输变电、安丰220千伏输变电开工。
优能源结构。我市依托“三改联动”加速煤电降耗、热电联供,编制源网荷储一体化基地项目方案,构建“净零碳”闭环管控和“全绿电”供应体系,布局“一县一园多点”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打造凤台风光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基地、高新区零碳产业园示范项目,现代制造园区分布式屋顶光伏全覆盖工程、风电乡村振兴工程有序推进;推广地企协同的“光伏+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开工淮能电力凤台丁集矿采煤沉陷区二期光伏电站及淮能电力潘集采煤沉陷区一、二期300MW光伏发电等项目,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330.63万千瓦。
优电力服务。全力贯通供电企业用电报装系统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打造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应用模块,形成“统一受理、信息共享、后台流转、并行办理”的一体化联办机制。实施配电设施与主体工程一体设计、施工、核实、投运,提前获取企业项目潜在用电需求,推行“一企一策”个性化定制服务65项,解决报装问题138个,办理“不动产权属+用电账户”联动过户1800项,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开门接电”,企业获得电力水平显著提升。
(本报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