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家庭的心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更为关注孩子的身高、体重、智力发育等常见的生理指标,而容易忽视一种常见的儿童生殖系统疾病——小儿隐睾。作为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疾病,小儿隐睾关乎到孩子以后的生育功能及心理健康,因此了解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时采取诊疗干预措施,对儿童生殖健康和今后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小儿隐睾
小儿隐睾简单地说就是睾丸不在阴囊内,可分为睾丸缺如、睾丸异位、睾丸下降不全等三种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睾丸下降不全。男婴睾丸开始是位于胎儿腹腔内,在孕28周时开始向腹股沟方向由腹膜后进入腹股沟管,出生之前进入并停留于阴囊。小儿隐睾在早产儿、低体重儿中较为多见,一般单侧多见,右侧较多。小儿隐睾患者出生6月后如果睾丸仍不能进入阴囊,多需进行医学干预,最迟2岁前需手术治疗,小儿外科一般认为该病治疗越早越好。
二、发病原因及其危害
小儿隐睾的发病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分泌因素:睾丸的下降过程受到多种激素的调控,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如果胎儿先天性激素分泌不足,就可能导致睾丸下降异常。
解剖因素:小儿隐睾多伴发鞘状突未闭合,多合并鞘膜积液或腹股沟斜疝、鞘状突附着位置异常等症状,这会阻碍睾丸下降到正常位置,进而引发小儿隐睾。
遗传因素:小儿隐睾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腹内压等物理因素:胎儿腹内压的升高会导致睾丸的下降,进而引起小儿隐睾的发生。
小儿隐睾的危害主要是因阴囊的温度较低,隐睾容易导致睾丸发育不良,严重时甚至发生萎缩;隐睾位置较高易导致睾丸扭转,并有睾丸恶变的风险;影响患儿心理健康,双侧隐睾可能会导致成年后不育风险。因此,小儿隐睾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三、小儿隐睾的诊断
小儿隐睾的诊断比较简单,家长朋友可在家里进行自我检查:选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保持患儿安静的状态下,观察比较双侧阴囊的情况,如双侧不对称,一侧阴囊发育较差,而且阴囊内触及不到睾丸,就需要带小儿及时就诊。家长还需注意“回缩性睾丸”现象,这种情况下能触摸到小儿睾丸,可以将该侧睾丸拉入阴囊,手放开后睾丸可以停留即为“回缩性睾丸”;如果小儿睾丸在松手后缩回,可称为“滑动性睾丸”,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治疗。对于不能触摸到睾丸的情况,可以通过睾丸B超等检查,明确小儿睾丸的发育情况,对腹腔内高位隐睾情形有时需要采取腹腔镜探查,但CT及磁共振作为小儿隐睾的检查手段使用较少。
四、小儿隐睾的治疗
小儿隐睾治疗上主要分为内分泌治疗和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等调节睾酮分泌来促进睾丸下降,多用于6~10月婴儿,但存在个体差异,有一定的副作用及适用范围。对近1岁小儿多建议手术治疗,最晚不超过2岁,手术方式为睾丸下降固定术,多需要处理合并的鞘状突未闭,主要原理就是游离并固定患侧睾丸于阴囊内,阴囊散热较好有利于患侧睾丸的发育。术中注意保护精索血管对睾丸的血供,对睾丸精索血管较短的小儿需分次手术或自体睾丸移植术等,对高位腹腔内隐睾需使用腹腔镜探查及手术治疗,如术中发现睾丸萎缩功能丧失,为防止睾丸恶变多建议切除萎缩睾丸,同时注意保护好健侧睾丸。
五、手术后饮食及护理
小儿隐睾手术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首先需注意清淡饮食,合理营养,保持大便通畅。其次要注意保持阴囊及腹股沟切口处的干燥通风,避免污染切口,注意多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阴囊抬高以利于消肿。最后要注意观察固定后睾丸位置及周围肿胀情况,避免患侧睾丸回缩及阴囊血肿发生。
六、出院后门诊随访
小儿隐睾患者出院后,家长要定期带孩子去外科门诊复诊,其目的是通过体格检查及睾丸B超了解术后睾丸的情况,如评估睾丸的位置、大小及内部结构变化等恢复情况。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给予相应的指导。
小儿隐睾虽然常见,但因为位置“隐蔽”,不容易引起注意,往往得不到家长重视。家长应当多了解该病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做好术后护理和随访,大多数患儿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孩子的生殖健康、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系淮南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