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35年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当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立足国家战略和人民需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六力”提升为遵循,不断提高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水平。
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的方向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强化人才竞争力,要遵循“大格局”,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教育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强国报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要构建“大课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并运用和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要构筑“大平台”,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拓展网络与实践育人阵地;要形成“大师资”,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减轻教师非教育任务负担,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培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
人才竞争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人才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资源。强化人才竞争力,一是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坚持教育公平底线,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为人才成长夯实知识基础;二是要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化”,以新质生产力为遵循,服务科技发展及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健全学科设置调整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三是要促进职业教育“市场化”,以被市场认可为原则,提升技能匹配度、技能熟练度和技能适应力,致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四是要发展终身教育“普惠化”,完善终身教育制度保障,健全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以数字变革推动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的动力源泉。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的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强化科技支撑力,需以“制度势能”之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打造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基础性研究支持,攻关核心技术难题,抢占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需以“改革效能”之策,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改革,通过优化科学教育大中小衔接、协调校内外协同发展等路径,构建多主体共同投入、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需以“创新动能”之力,推动校企“双向奔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让科技成果走上生产线、变为生产力,真正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民生保障力是教育强国的坚实根基。教育是民生之基,人民满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强化民生保障力,要以“广度”夯实资源基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以“深度”激活改革动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巩固“双减”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速度”抢占数字先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以“温度”彰显人文关怀,加强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关心关爱,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
社会协同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化社会协同力,要凝聚“战略聚合力”,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激发“改革突破力”,实现高水平改革开放,系统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改革,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社会协同力”,调动社会资源,统筹协调教育、培训与就业,实现高质量教育与高质量就业协同发展;锻造“创新裂变力”,实现创新驱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实现跨界性、异质性要素之间的联结;汇聚“育人共振力”,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的良好机制。
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推动教育对外开放,要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强化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精心打造“魅力圈”,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与规律,有效利用国际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品牌,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另一方面要积极扩大“朋友圈”,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鼓励国外高水平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世界教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强化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六力”,有助于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世界教育之林书写中国教育的辉煌篇章,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