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市扎实推进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实事,聚焦解决困难职工急难愁盼问题,按照摸排建档常态化、帮扶救助精准化、政策宣传通俗化、帮扶服务长效化“四化”举措,全力将帮扶工作做到位。截至目前,累计核查职工信息比对超过一万人次,新建档困难职工15户,实施精准帮扶199人次,发放帮扶资金90余万元,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帮助困难职工解困脱困。
摸排建档常态化。建立困难职工帮扶联动机制,工会、民政、医保、人社、数据资源等部门联动,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主动筛查大额医疗支出、新增失业、新增城镇低保等职工家庭,采取“基层摸排+实地走访”相结合方式,深入社区、企业一线摸排,通过电话核查、入户走访、信息比对等方式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职工建档。定期核实调整困难职工档案,对发生变化的及时调整,做到实时进出,动态管理。
帮扶救助精准化。建立“本人申请-单位初审-基层核查-集体复审-社会公示”的申报机制,规范个人申请、入户核实、审批公示等流程,及时向社会公示,增强透明度。按照建档标准分层建档,根据职工致困原因和困难程度,按深度困难、相对困难和意外致困类别建立三类档案,分别精准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子女助学、就业援助等帮扶措施。
政策宣传通俗化。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积极宣传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等政策,让困难职工更便捷地知晓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线上利用工会网站、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方式,推送政策解读、申请流程和典型案例;线下组织工会干部进企业、进社区,通俗易懂地宣讲政策,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政策海报,现场解答疑问,让群众全面了解帮扶政策。
帮扶服务长效化。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开展在册在岗职工结对帮扶、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工作。实施“资金+生活+医疗+助学+就业+住房+培训”七位一体帮扶措施,打造物质帮扶与精神关爱并重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帮助困难职工树立信心、提升技能,确保每一位困难职工都能及时得到政策的支持和援助,不断提高困难职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 贾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