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淮南子》这部政治哲学中的瑰丽篇章。它向世人昭示出中国东方哲学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从深刻的社会实践中来,又回到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去;它用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诠释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先哲,通过深刻的社会实践而对自然规律进行科学理论总结的伟大尝试;是一个经过深刻社会实践的淬炼,形成的哲学理论升华,然后又回到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的光辉历程。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点赞称《淮南子》“牢笼天地,博极古今”,思想深邃,文笔瑰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最高结晶。淮南王刘安带领其智囊团队,以朴素辩证法的视野,从探索宇宙本原入手,去阐发他新道家思想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强调“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目的是为他主张的治国理政“道”理,提供思想理论依据。《淮南子》站在它那个时代的科学顶峰,用科技哲学的观点,对宇宙的生成以及地理天象的演变进行了艰辛探索。《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在中国自然科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也独树一帜。因为它以中国哲学的特点,诠释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也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
在《淮南子》的哲学体系中,“道”是最高范畴。它所谓的“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气”,这种“气”散而为万物以后,它自己已不独立存在,而是消融在万物之中,转化为万物。《淮南子·天文训》开篇就这样说道:“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力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这意思是,天地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混混沌沌,无形无象,所以叫做太昭。“道”最初的状态就是这清虚空廓的样子,清虚空廓演化出宇宙,宇宙产生出元气。这种元气是有一定的边涯和形态的,其中清明部分飘逸扩散形成“天”,浊混部分凝结聚集形成“地”。清明部分的气汇合容易,浊混部分的气凝聚困难。所以“天”先形成,而“地”后定形。“天”和“地”的精气融合起来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精华融合集中产生“春秋冬夏”四季,四季各自的精气分散产生万物。阳气中的热气积聚便产生了火,而火气的精华部分形成太阳;阴气中的寒气积聚便产生了水,而水气的精华部分形成月亮。太阳、月亮溢出之气的精华散逸为星辰。天空容纳着日月星辰闪烁,大地承载着水潦尘埃激荡。
这段非常精彩的论述,非常清晰地表达了《淮南子》的宇宙自然观。它所说的“道”作为世界的原初状态,经历了“虚霩”、“宇宙”、“元气”三个阶段,而“元气”则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道”作为“气”是演变分化出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对于“道”的本原性,《淮南子·天文训》又进一步解释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意思是说,道初始于混沌不分的“一”,但“一”还不能直接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要从混沌不分的“一”中分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和便产生万物。因此说:一产生二,二产生三,三产生出万物。可见,“一”就是“道”,是混而未分的原始状态,而万物是“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这说明在《淮南子》的哲学思想看来,“道”是天地宇宙自然中所有“物质”的原始材料,不是超自然的虚无,物质是第一性。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先秦以前的哲学称“天”和“地”为大自然。那么,“天地自然”它的时间跨度是多长?空间范围又是多大?《淮南子·齐俗训》阐释说,“天地自然”就是宇宙。“往古来今为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这就是说,无穷无尽包括古往今来的时间称为“宙”,无边无际包括四方上下的空间称为“宇”。“宙”,指的是时间跨度,而“宇”则指的是空间范围。宇宙便是物质世界,便是自然界,自然观即宇宙观。“道”是宇宙观的最高哲学范畴。
因此,《淮南子·天文训》不仅对自然天象有关的物候、气象、农事、政事及反常气候作了论述,认为四季是上天的官吏;太阳、月亮是上天的使臣;星辰是上天的聚会之日;虹霓是上天的禁忌,而且,集前人关于自然天象研究之精华,第一次完整记载并论述了“二十四节气”的体系和理论根据。
所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创立,是人的思想意识,对大自然一年四季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代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和哲学观的显现,而且,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二十四节气”理论,系统论述了古代中国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本体论思想,诠释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哲学史的第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