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香古韵中邂逅五千年中华文明

——读王旭峰《一片叶子落入水中》

版次:03  2025年05月28日

钟 芳

茅盾文学奖得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学术带头人王旭峰所著的《一片叶子落入水中》,从茶的历史及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入手,深入探讨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精髓。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的美誉度得到广泛广播。中国是茶的故乡,那么,国人是怎么与馨香的茶结缘的呢?本书用清晰的思路,详细梳理了古老的茶树从发现到栽培,直至由一片片茶叶蜕变为高雅饮品的历史。

据史料考证,茶树最早被中华先民发现,后经过一代代茶农们辛勤的培育,从此,茶树的命运便被人类彻底改写。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曾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为Thea sinensisl。其中,“sinensisl”是拉丁文“中国的”的意思,借此说明茶树是原产自中国的一种山茶属植物。从野生到移植、种植,从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到杂交繁殖,从亚洲到五大洲,人类与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征程,也彼此建立起了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智慧的中华先民经过不断的改良和育种,让古老的茶树告别了自生自灭的状态,历经大自然的风雨砥砺,在无数双巧手的精心侍弄下,一年年顽强生长,一片片叶子在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多种工序的调配下,悠然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从茶的属性、种类、效用、茶仪、茶道、茶俗、茶文化的多维视角,深入探究了茶的起源、演进和与人类的渊源。从书中得知,古茶树起源于七八千万年前,即地质时代中生代,分布在地球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茶树生长的温床。然而,自第四纪以来,地球历经多次冰河期,这对茶树造成极大灾难。好在中国西南一带受冰河期灾害较轻,遂成为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此区域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它们在适应环境后出现了变异,既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也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伴随着茶树的变异与进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我们的先民在上古时期邂逅了茶,发现其叶食之苦而无毒,可药用亦可食用,但最适合饮用。后来,人类又渐知,茶树叶可制茶,种可榨油,木可用于园艺,树龄可达数百年。可以说,茶树全身都是宝,而由茶衍生出的意蕴深广的茶仪、茶道,以及氤氲在茶中的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更是随着岁月的推移,也变得更为醇厚,一点一滴地深慰着人心。

翻开本书,宛如走进了一座茶文化的历史宫殿。在这方广袤的天地间,既有高耸入云的野生茶树,也有经优选优育后的人工栽培茶树。从云遮雾障的云、贵、川,到钟灵毓秀的湘、渝、皖;从文脉悠长的陕、晋、豫,到绿水绕郭的闽、浙、赣,九州之类,处处可见茶树盎然生长的身影。那些泛着生命光泽的一片片茶叶被人们采摘下来后,经过阳光的朗照和烈焰的蒸腾,悉数把精华和营养都浓缩在一杯或浓或淡的茶汤里。须臾不离人手的茶饮,也以红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多维的品味,迅速激活了人们的味蕾。它既可生津止渴,又能提神醒脑、温胃养胃,天长地久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作为茶的原产地,中国人不但发现和培育出了名目繁多的茶树,而且通过与茶旷日长久的琴瑟和鸣,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茶中礼仪。唐代的煮茶,宋代的点茶、斗茶,元明清时的沏茶,为国人的寻常生活注入了鲜活的色彩。受东方大国的影响,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也纷纷效仿,并结合当地习俗,由此派生出独具特色的茶礼和茶道。更值得一提的是,当中国茶传入到欧洲,更是在欧罗巴掀起了一股清心的饮食之风,直接推动了英国上流社会下午茶的诞生。放眼全球,时至今日,“东方神饮”这一源自中国的古老饮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着国界,成为连接四方友朋的亮丽名片。

合上书卷的那一刻,对茶的了解越发多元。回望漫长的茶史长廊,豁然发觉,全球化时代简静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一种时尚,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变得更加重要。以此考量,品茗既是满足日常所需,更是品味怡然的生活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