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的发展历程与创新

张春闩

版次:A04  2025年05月22日

中医骨伤科凭借独特的医疗理念与技术有效改善了广大骨伤病患者的临床结局,是中华医学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中医骨伤历史悠久,在数千年发展中逐步形成完善而成熟的理论体系及诊疗技术。自初期的“以石为针”直至近代中西医理念与技术的融合,中医骨伤在持续传承的过程中不断革新,旨在为人类健康与安全提供卓有成效的医疗方案。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医骨伤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探索中医骨伤的创新实践之路。

1、中医骨伤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医骨伤的萌芽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在日常劳作以及狩猎活动中,创伤事件时有发生,先民在逐渐摸索的过程中掌握了“砭石”“敷贴”等理伤方法,如砭石按摩、草木敷贴等。周代,以治疗“折疡”(骨折、软组织损伤等)、“金疡”(由金属武器引起的创伤)为主的“疡医”分科逐渐形成,中医骨伤科初具雏形。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为中医骨伤生理病理学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的“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理论以及“导引术”与中医骨伤治疗理念高度契合。此外,东汉名医华佗应用“麻沸散”实施骨折以及剖腹手术,并根据动物动作创编出利于筋骨康复的“五禽戏”,推动了中医骨伤技术发展。而清创缝合、骨折固定等骨伤病治疗技术在《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记载,展现了早期骨伤科学的智慧。

隋唐时期,骨伤科首部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在蔺道人的悉心编撰下成书,其中包含关于骨折治疗四法(复位、固定、药物以及功能锻炼)的详细描述,并以髋关节脱位为例对具体整复手法进行剖析。与此同时,外科技术也逐渐得到发展,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对清创要点进行明确阐述,规范了开放性骨折治疗行为;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记录通过蜡疗、热敷等方法缓解骨伤病疼痛。进入宋元时期后,中医正骨技术得到充分发展,以悬吊复位、牵引复位等为主的正骨手法相继出现,元代医家李仲南发明“曲针”用于缝合伤口,促进了骨伤科的规范化。

明清时期,中医骨伤理论逐渐深化,吴谦等医家在《正骨心法要旨》中提出正骨八法(摸、接、端、提等),为正骨手法提供标准化纲领。与此同时,气血学说、筋骨损伤辨证、活血化瘀治伤等理论的提出引发了关于中医骨伤的学术争鸣,推动了骨伤内外结合治疗理念的形成。此外,骨伤理论与技术呈现区域化特征,多个流派相继形成,如以手法轻柔、温和而著称的岭南骨伤派、以重手法整复为宗旨的京津正骨派等。

2、中医骨伤的近代传承与创新

鸦片战争后,中医骨伤科在西医冲击下一度陷入发展困境,民间主要通过师徒传承的形式对相关理念与技术进行传承。晚清医学著作《血证论》中提及“跌打损伤需兼顾气血”,这一观点为骨伤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随着时间推移,中医骨伤科学被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各高校陆续设立中医骨伤相关专业,对历代名医经验进行系统化整理,通过持续传承与创新助力中医骨伤走向振兴发展之路。20世纪中后期,中医骨伤科迎来技术革新浪潮,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联合X光、超声等现代影像技术,不仅提高了操作效率,同时也能实现可视化诊疗,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有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医传统技术与现代医疗技术深度融合,中西医结合诊疗逐渐成为骨伤科主流诊疗模式之一。小针刀、银针松解等新兴微创技术的应用可以发挥中医经络学以及西医解剖学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在解除筋膜粘连、缓解神经压迫与局部肿痛方面取得出色效果。此外,在功能康复方面,传统导引术与现代化康复医学核心理念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一针一牵三扳法”及“三维平衡正脊技术”等复合方法,为骨伤患者功能康复提供进一步保障。在科技驱动下,3D打印等数字化技术为骨折固定方案的优化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时代,中医针灸、正骨等特色技术已被部分国家纳入医保体系,中医骨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传播。

中医骨伤秉承“治未病”理念、坚持“整体观”宗旨,从初期的“以石代针”到如今的“中西医并重”,在数千年发展中实现了理论与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持续为人类健康提供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案。未来,传统智慧与先进科技的融合将成为引领中医骨伤走向新辉煌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中医骨伤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