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土地要素活力 筑牢发展保障基石

本报记者 周莹莹

版次:01  2025年05月20日

为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升资源保障能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日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林业部门起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助推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明确提出包括规划管控、用地用林、资源供应、资源保护、政务服务5方面23条举措,为加强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规划建设、用地用林、供地保障和审批质效全流程服务。

优化要素保障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此次起草制定的要素保障政策聚焦规划引领、规划选址、用地用林、土地供应、自然保护地准入、不动产登记等多个环节,以及优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全流程工作,将项目建设推进与要素保障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依法依规、精准施策,为项目用地开展全流程服务。

相关部门多方联动,继续完善发展改革、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会商机制,落实重点项目全程跟踪联系服务,积极主动对接淮南高新区、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淮南煤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上门服务,面对面沟通,优化要素保障工作路径。

此外,我市还落实市级自然资源部门要素保障专班引领作用,构建领导班子成员主负责,专班牵头调度,各科室、事业单位分工协作,县(区)局落实属地职责的重点项目全程跟踪联系服务机制,明确“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安排专人跟进项目,提供用地政策指导,实现要素保障工作多层联动,确保政策真正落实落细。

强化政策引领驱动,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积极推动用地用林联动审批,探索建立用地用林联动审批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实行随到随审、快审快报,实现用地用林报件受理、审查审批全流程业务融合;推动统一数据管理,加快“一张底图”规范化进程,以“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以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为依据,综合考虑地类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科学合理明确林地管理边界,规范林地管理;推行项目同步踏勘,落实“一次查验”现场踏勘,核实用地范围后,以土地勘测定界结果为基础,统一现场踏勘。推行“一并公告”用地用林,建设项目用地用林可同步公示,在符合公示要求的前提下对公示结果互认,推动用地用林信息高度集成融合。

聚焦乡村振兴需求,提升土地要素保障效能

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乡村振兴土地要素保障方面持续发力,努力让土地要素“活”起来。今年对各县区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督促县区组卷报批,做好项目用地服务,安排比例超过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农民建房指标用于保障县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需求,做到应保尽保。

指导县区开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分解县区责任目标,指导县区项目组卷,加快实施方案审查。结合成片开发方案执行,摸清用地需求,建立与行政区域内开发区对接机制,促进增减挂钩项目后备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及时利用。

推进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注重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重点落实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及有条件、有需求村庄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与精品示范村建设方案的融合,统筹安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合理布局一二三产业项目用地。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面落实规划计划,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交通、能源、水利等专项规划的衔接,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推动各类建设用地计划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倾斜。推动我市建设项目申报国家、省重点项目清单,探索创新重大项目土地政策支持机制,主动融入区域战略,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工作质效,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强化要素专班职责,健全重大项目用地全程服务机制,打通服务项目“最后一公里”。注重城乡融合和文旅融合发展,积极盘活低效土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灵活运用先行用地、临时用地、报批用地等方式确保年度季度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