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异物卡喉、吸入气管或支气管,是令人揪心又极其危险的意外,尤其常见于年幼的孩子和老年人。如果不能及时处理,短时间内就有可能造成呼吸窒息,甚至危及生命。然而,在这些紧急时刻,很多人却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甚至误信网络流言,遗憾错过黄金救助时机。本文带您详细了解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症状、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特别介绍关键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这是一项每个家庭都应该学会和掌握的“救命本领”。
一、为什么气管、支气管异物堵塞如此危险?
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生命通道”,一旦被异物堵住,氧气无法输送到肺部和全身。几分钟内,便可引起严重缺氧,甚至导致心跳呼吸骤停。而气道异物的意外发生率并不低,据医学统计显示,约75%的气道异物发生在2岁以下的幼儿,这是因为幼儿对危险认知差,喜欢将物品放进嘴巴,咬合和吞咽动作不协调,且气道本身细窄,更易被异物阻塞。当然,成人和老年人同样有风险,比如饭后说笑、用嘴叼物、牙齿松动、吞咽障碍等,都有可能导致“出事”。日常生活中,花生、瓜子、果冻、汤圆、豆类、鱼刺等食物,以及玩具零件、纽扣、橡皮、小配件等小物件,都是常见的气道异物。
二、气管、支气管异物堵塞的典型表现
当异物堵住气道后,通常会有如下表现:1.突然呛咳、剧烈咳嗽。患者会本能性咳嗽,试图把异物咳出,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2.无法发声、呼吸困难。若气道堵得较严,患者可能无法哭、喊、说话,仅能挣扎、手捂脖子、张口“喘气”,称为“无声窒息”。3.面色青紫、口唇发绀。严重缺氧时,嘴唇、脸色明显变青紫,眼神呆滞,神志模糊。4.胸闷烦躁、不安。患者表现焦虑、烦躁,可能强压喉咙、拍打胸口。5.持续低热、反复咳嗽。如果异物没有完全堵住气道,而是进入支气管,可能暂时缓解,却会出现反复咳嗽、低热,甚至肺部感染。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呛咳后比较平静,就掉以轻心。其实,很多小异物进入支气管后,很快会无明显症状,但一段时间后可发展为顽固性咳嗽、喘息甚至复杂感染,这种情况必须警惕。
三、气道异物堵塞是如何发生的?
1.儿童好奇、缺乏自控,喜欢将小玩意、零食等放入口中玩耍,进食时又喜欢跑跳、说笑,稍有不慎,异物就会被吸进气道。2.食物表面光滑易碎如果冻、花生、瓜子、豆类、汤圆等,极难咀嚼破碎或极易滑入咽喉,风险较大。3.不良生活及工作习惯,例如成年人习惯用嘴叼零部件、药片、钉子等,又如吃饭时边谈话、边走动也容易出现意外。4.老年人及一些病患生理功能退化,吞咽、咳嗽、呼吸反射变弱,有中风、帕金森、牙齿缺失、假牙不顺等问题的人更易发生。
四、急救黄金法则——“海姆立克急救法”
遇到气道异物,千万别用喝水、扣嗓等土办法,也不要试图用手指盲目抠取,错误方法很可能让异物卡得更深或加剧伤害。最科学有效的急救方法,就是“海姆立克急救法”,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婴儿(0-1岁)异物堵塞处置法
抱起婴儿,面朝下、头低脚高,让宝宝平躺在急救者前臂上,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快速拍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五下,使气流冲出异物。若未奏效,翻转婴儿至仰卧,同样头低脚高,以两指(食指+中指),对乳头连线正中位置(胸骨部位)进行五次有节奏地按压。重复“拍背-按压”循环,至异物排出或专业急救到达。
(二)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异物堵塞处置法
被救者站立或坐直,施救者站在其身后,从背后环抱其腰,坚持“一手握拳,拳眼向内”,拳头放于患者肚脐以上、胸骨以下的腹部中线上。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挤压5-10次,动作有力并持续,若异物未出,应立即呼叫120,并持续尝试急救。
(三)自救法
意外发生身边无人可提供帮助时,患者自己可用腹部(肚脐以上)猛撞桌角、椅背等硬物,多次利用爆发力向上顶撞腹部,模拟“腹部冲击”。
此外,如果患者失去意识,可以立刻让患者平卧,清理口鼻异物,实施心肺复苏(CPR),并拨打120寻求专业救援。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异物排出之后仍然必须去医院及时就医,因为即使异物已出,也可能有残留细碎物或气道黏膜损伤,需胸片或支气管镜进一步检查。
五、气管、支气管异物堵塞的预防策略
急救重要,预防更关键。首先,婴幼儿饮食要细致管理。五岁以下儿童尽量不吃花生、瓜子、果冻、年糕等易噎食品。瓜果要剔除籽核,饭菜切碎、细嚼慢咽。在行为管理和教育方面,家长要言传身教,进食时不逗乐、不玩耍,提倡桌前安静进餐。其次,成年人也应增强安全意识。不叼针钉纽扣,不用嘴挡住药片,不边说笑边吃东西。老年人饮食宜软烂,量小慢咽,照料中如有假牙先检查稳固,重病、麻醉或昏迷患者要侧卧防误吸。
气管、支气管异物堵塞是常见又凶险的意外,掌握科学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是为生命安全上了一道“保险锁”。大家更要牢记:急救不能替代预防,日常注意饮食安全、行为规范、良好习惯,才是健康最有力的防线。让我们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家人、朋友和孩子,让“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急救法,守护身边挚爱的人。
(作者单位系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