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是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的集合。其精神思想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党的辉煌历史、优良传统的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党的深厚感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传承,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爱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等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汲取精神养分,厚植历史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历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时代内涵,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刻的启示。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学术优势及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例如,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专题课程,增设“红色文化与社会发展”等跨学科课程,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重视角解读党的精神谱系,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其形成发展的脉络和逻辑。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革命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可以组织“重走长征路”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红色文化寻根之旅”,带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探访革命遗址,聆听老一辈革命家讲述红色故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汲取精神养分,从而深化学生对党的精神谱系的理解、认同,使其更加自觉地厚植对党的忠诚与对国家的热爱。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还应建立长效机制,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之中,通过设立“红色文化研究室”“红色文化传播社”等学生组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传播能力,让党的精神谱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以此确保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党的精神谱系,更能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二、铸牢信仰基石,坚定理想信念
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灵魂所在。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堂,不仅是为了传承历史,更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铸就坚定的信仰基石。譬如,在讲解“延安精神”时,高校教师应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与时代价值,通过对比分析延安时期与当代社会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信仰的力量是如何支撑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为了进一步强化信仰教育,高校应积极拓展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可以邀请老党员、革命后代、先进模范人物走进校园,与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等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通过实地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将信仰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设立“信仰之光”主题班会、“红色信仰”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信仰的熏陶和洗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党员先锋岗”“红色志愿服务队”等实践活动,将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水平。
三、激发奋斗热情,勇担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着强烈的奋斗精神与使命担当。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精神财富,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引导学生勇担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例如,在讲解“改革开放精神”时,高校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通过讲述小岗村大包干、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等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并结合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和时代需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精神。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践行奋斗精神,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组织“青春建功新时代”“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作品展览”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通过参与此类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奋斗的艰辛与成就,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将奋斗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设立“奋斗之星”评选活动、“奋斗故事”分享会等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公益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大局之中,以实际行动诠释“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以此,高校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奋斗精神和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仅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要求,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具有深远意义。在教学实践方面,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程的各个环节。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通过详细剖析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战略决策、战斗过程及深远影响,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展现出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使学生深刻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为维护国家安全、世界和平贡献力量。思政课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抗美援朝精神”时,可以引入不同视角的学术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见解,通过辩论、撰写论文等方式,深化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与认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术素养,还能激发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性、主动性。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基因传承平台,通过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红色文化数据库等方式,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地传承红色基因。
五、弘扬优良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教学的活水源头。在构建教育体系时,高校应进一步挖掘精神谱系中的教学价值,将其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其中,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围绕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眼光的新时代青年做好教育布局,持续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滋养。在教学实践方面,高校应将优良传统融入思政课程的各个层面,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通过讲解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实践经验与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群众路线,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探索将优良传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及方法。其中,思政课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在讲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时,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学会自我批评及接受他人的批评,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更加深刻地理解、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此外,高校应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体验党的优良传统与工作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政理论教育的立体化推进,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为大学生传承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夯实基础。
六、强化实践导向,促进知行合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强化实践导向,促进知行合一,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实践方面,高校应将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讲解“实事求是”精神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设立“实事求是研究基金”,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思政课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成立项目小组,围绕特定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实践。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不仅能够锻炼沟通协调能力,还能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科学评估,通过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与指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管理。譬如,开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活动,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根据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素质,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成果,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的重要依据,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确保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真正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各个层面。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L22BSZ058)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