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又称褥疮)是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人群常见的健康威胁,不仅给失能者带来疼痛,还可能引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养老机构中其发生率高达8%,在我国≥55 岁的人群中,每10万人中有7250人死于压力性损伤。研究表明,95%的压力性损伤是可以预防,且预防费用远远低于治疗费用,可见科学有效的预防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失能患者及其照护者而言,预防压力性损伤是日常护理的重中之重。
一、什么是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Pressure Ulcer,PU)又称压力性溃疡、压疮、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的损伤。常见于仰卧位时的骶尾部、足跟、枕骨粗隆;侧卧位时的耳部、肩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俯卧位时的额头、下颌、胸部、膝关节前侧等部位。
二、哪些人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
长期卧床者:如中风、瘫痪患者;
行动受限者:如骨折、术后恢复期人群;
营养不良者:蛋白质缺乏导致皮肤修复能力下降;
失禁患者:潮湿环境加速皮肤破损;
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更易受损。
三、压力性损伤有哪些常见因素
1.压力因素:持续垂直压力是导致压力性损伤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骨突部位(如骶尾、足跟、髋部)。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人,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到压迫,影响血液循环,使得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皮肤损伤。
2.剪切力因素:当身体部位发生相对位移时产生剪切力,如患者在半卧位时身体下滑,会使皮肤与床铺之间产生平行于皮肤表面的力,损伤皮肤深层组织。
3.摩擦力因素:患者在床上活动或被搬动时,皮肤与床单、衣物等表面摩擦,易破坏皮肤角质层,降低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加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4.局部皮肤潮湿:如果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汗液、尿液等浸渍使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当受到摩擦或外力作用时,皮肤容易发生损伤。
5.营养不良:蛋白质和维生素缺乏导致皮肤修复能力减弱,增加皮肤发生损伤的风险。
四、如何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
1.定时翻身,减轻局部压力。每2小时变换体位,使用“30度侧卧位”交替左右侧卧和平躺,坐轮椅者每15至30分钟抬臀减压。对于水肿、出汗多、恶病质的患者,可能需要每半小时到一小时翻身一次。可以使用气垫床、高密度泡沫床垫、减压坐垫等辅助器具,分散身体压力。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检查皮肤(尤其是骨突处),发现红肿、破溃及时处理。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每次排泄后应及时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避免刺激皮肤,避免用力擦洗会阴部位,并及时涂抹护理霜。选择吸汗透气的衣物和床单,避免潮湿环境,保持皮肤干燥。
3.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移动患者时采用“抬离式”搬运,避免拖拉拽皮肤。床单保持平整无皱褶,避免骨突部位直接受压,半卧位时床头抬高角度不超过30度,以防身体下滑产生剪切力。
4.加强营养支持。患者应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鸡蛋、牛奶、新鲜蔬果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保证每日饮水1500至2000毫升,维持皮肤弹性,及时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因其会降低皮肤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易发压力性损伤。
5.适度活动与康复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长期卧床无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照护者应每日对其进行被动运动,如关节伸展、屈曲、旋转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定期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如背部、臀部、足跟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缺血缺氧的程度。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四肢,如握拳、抬腿等。
6.教育与心理支持。家属和照护者需学习正确护理技巧,避免错误操作。长期卧床患者易情绪低落,需关注心理健康,增强康复信心。
五、压力性损伤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压力性损伤可分为不同阶段,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指压不褪色,伴有疼痛或瘙痒等,此期为一期,处理方法为解除压力,保持干燥,使用透明敷料保护;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出现水疱、破溃、糜烂,严重时可深达肌肉、骨骼,伴有感染、渗液等,此期为2期及以上,处理方法为及时就医,由专业医护人员清创、换药,警惕感染迹象。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远远胜于治疗,预防压力性损伤需要科学护理和持之以恒的耐心,通过定期变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与干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营养支持、加强皮肤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措施,能显著降低失能人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有效提高失能人群的生活质量。若您或家人属于高风险群体,建议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制定个性化防护方案,如果您是照护者,请记住:您的细心守护,是患者健康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系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