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是一种用于记录心脏电活动变化的技术,通过在体表放置电极,捕捉心脏每次跳动时产生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波形图像进行分析。这些波形能够反映心脏不同部位电兴奋传导过程,涉及心房除极、心室除极以及心室复极等关键阶段。通过分析波形的形态、振幅以及时间间隔,可判断心脏功能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1检测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跳动节律出现异常状况,可能表现为心跳过快、心跳过慢或者不规则心跳。心律失常症状缺少特异性,部分患者可能不会感到明显不适,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突发性晕厥,甚至猝死。由此可见,只凭借患者的主观感受或者临床查体,难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需依赖客观的检测手段。就目前来说,心电图检查是最为基础、操作简便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检测手段,其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变化,精准、实时反映心脏节律以及传导状况。不论是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还是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或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各类心律失常,心电图都能够提供清晰、可靠的图像依据,为临床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识别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指的是心脏血液供应不足,致使心肌细胞因供氧减少而产生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损伤。早期识别和诊断心肌缺血对于预防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心电图是一种便捷且无创的检查手段,通过分析心电活动变化,进一步反映心肌是否存在缺血状况。譬如,心电图提示ST段压低、T波倒置或者ST段抬高等,需警惕心肌缺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单次静息心电图在判断心肌缺血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心肌缺血可能是间歇性发作,也可能是区域性发作,只凭借一次心电图结果往往很难做出明确诊断。正因如此,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多次心电图记录结果,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同时结合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表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既往病史,以及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等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做出综合判断。其中,开展运动平板试验尤为重要,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潜在的心肌缺血表现,能够有效提高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降低漏诊可能。
3发现心肌梗死
心电图不仅能有效识别心肌梗死,还能够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如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或者高侧壁心肌梗死等。就现实而言,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心电图检查,才发现自己有心肌梗死等疾病,这也是心电图检查的一大优点。临床医生能够结合心电图报告所示心率、ST段、T波的情况,进一步判断心肌状况,进而实现疾病诊断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若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结论无异常,也需要结合其临床症状、疾病史、化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这是因为人体心电波波形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需依复查心电图来掌握前后变化,并结合其他信息进行诊断。
4辅助诊断心肌炎
心电图在辅助诊断心肌炎中发挥重要作用。心肌炎指的是心肌本身存在的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猝死。在某些情况下,心肌炎难以与其他类型的心脏疾病进行区分。通过心电图上存在的ST-T改变、QRS波群电压降低等变化,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炎,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5评估心脏结构改变
长时间罹患高血压、瓣膜病或其他慢性心脏病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心脏结构的改变,如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或心房扩大等。这些结构性改变在心电图上也会有所体现。例如,左心室肥厚可能表现为QRS波群电压增高、ST-T改变;右心室肥厚则可能出现电轴右偏、V1导联R波增高等。虽然心电图不能完全替代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其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工具,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做更深入的检查。
总之,心电图检查是很重要的一项心脏健康监测手段,其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心脏电活动状态,还能够为多种心脏疾病提供早期诊断线索,如心肌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此外,心电图操作简便、可重复性较强,适用于病情监测和临床疗效评估。
(作者单位系六安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