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体的血管网络中,深静脉血栓如同悄无声息的“潜伏者”,随时可能引发致命危机。它隐匿于四肢或身体深处的静脉,初期可能毫无征兆,一旦血栓脱落,随着血液漂流至肺部,堵塞肺动脉,瞬间就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久坐不动的上班族、术后康复者、长期卧床的患者,都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一、深静脉血栓的基础概念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下肢的深静脉,比如股静脉、腘静脉等。它就像在血管内部“塞车”一样,使得血液不能顺畅地流动。如果血栓脱落,还可能随着血流跑到肺部,引起肺栓塞,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甚至会危及生命。据统计,全球每16秒就有一人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死亡,其中约50%的DVT患者会继发肺栓塞(PE)。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切口、骨折碎片或长期置管等直接破坏血管内膜,激活血小板聚集。
2.血流淤滞:久坐时静脉血流速度下降90%,血液成分易沉积形成血栓。
3.血液高凝状态: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会释放促凝物质,使凝血因子活性升高3至5倍。
三、深静脉血栓的易感人群
1.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
(1)长途旅行者:飞行超过8小时DVT风险增加2至4倍,经济舱乘客风险更高(空间狭窄导致血流减缓)。
(2)办公室族:连续久坐4小时,下肢静脉压力升高40%,血流速度降低50%。
(3)骨折、中风或术后患者因活动受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2.疾病相关高危群体
(1)肿瘤患者:癌症患者DVT发生率是普通人的4至7倍,化疗药物进一步增加血栓风险。
(2)代谢综合征:肥胖(BMI>30)者DVT风险增加2倍,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风险升高1.5倍。
3.药物因素:长期口服避孕药会影响身体的激素水平,使血液更容易凝固,还有一些激素类药物也有类似的风险。
4.医源性因素
(1)骨科手术:髋关节置换术后 DVT发生率高达40至60%,膝关节置换术约20至30%。
(2)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占院内DVT的15至20%。
5.年龄和遗传因素: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等原因,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四、深静脉血栓的危险信号
1.单侧小腿肿胀(周径差≥3cm)
2.行走时疼痛加剧,皮肤温度升高
3.突发呼吸困难(警惕肺栓塞)
五、多维度预防策略:从生活方式到医疗干预
1.基础预防措施
(1)对于长时间坐着或躺着的人,应该定时活动腿部。比如在长途旅行中,每1至2小时就应该站起来,在过道走动一下,活动脚踝、膝关节和髋关节,做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像踮脚尖、屈伸小腿等。这样可以促进腿部肌肉收缩,帮助静脉血回流。
(2)日常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3)术后患者可遵循“卧床翻身→床边坐立→扶拐行走”的渐进式康复计划。
(4)长期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每2小时1次),给予下肢被动运动,避免膝盖长时间屈曲压迫血管。
2.物理预防技术
(1)医用弹力袜
选择梯度压力袜(踝部18-30mmHg),晨起前穿戴效果最佳,需每日更换清洁。
适用人群:久坐族、孕妇、静脉曲张患者。
(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
通过40-60mmHg的周期性充气,模拟肌肉收缩,术后患者推荐连续使用72小时。
3.药物预防方案
(1)低分子肝素(LMWH)骨科大手术后常规使用,皮下注射每日1次,持续7至10天。
(2)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利伐沙班(10mg/d)用于静脉血栓预防,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
(3)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d)可作为二级预防,但对 DVT一级预防证据不足。
4.调整饮食,戒烟戒酒
(1)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避免血液过于黏稠。
(2)戒烟戒酒:吸烟者DVT风险是常人的2至3倍,戒烟后5年风险可降至正常水平。酒精过量(>25g/d)会升高凝血因子水平。
(3)适量饮水也很重要,每天至少饮用1500至2000毫升的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液黏稠。
深静脉血栓预防可以通过主动运动、物理防护、合理用药和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降低血栓风险。公众应增强健康意识,特别是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守护生命健康。
(作者单位系淮南朝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