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爱耳意识,守护群众听力健康

樊书香

版次:A02  2025年05月13日

耳朵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健康的听力不仅让我们享受美妙的音乐、亲切的话语,还能感知环境变化,保障安全。守护听力健康,帮助大众了解致聋的原因、加强疾病预防、宣传耳聋危害、提升全民爱耳意识,理解“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重要性,能让每一个人畅享世界的美好声音、实现无碍沟通。

一、耳朵的结构与主要功能

耳朵是人体一套精巧的“感受器”,主要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像一只“声波收集器”,集中和导入外界的声音,进入外耳道。

中耳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内耳结构最为复杂,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蜗专责听觉,将声波信号转变成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前庭和半规管感知头部运动变化,协助身体保持平衡。因此,耳朵不仅让我们“听得见”,还让我们行走平稳、不易头晕。可以说,耳朵有两个核心功能:听觉——让我们感知与世界的各种声音,顺畅沟通;平衡——协助走路、运动时保持身体稳定。

二、听力损失的危害

听力损失并不仅仅是“听不清、叫不应”,其带来的危害非常深远。一是儿童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语言发育,是“十聋九哑”现象的主要原因。言语发育迟缓还会导致认知、情绪、性格和社交障碍,使孩子难以融入集体。在儿童期,听力问题往往越早干预,预后越好。二是青少年这个时期,听力障碍会影响学业成绩、理解力、沟通能力,进一步引发自卑、焦虑和心理障碍,影响今后的就业、交往与心理健康。三是中老年性听力下降会造成与家人、朋友沟通不畅,导致孤独感增强、精神萎靡、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加速大脑老化,成为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常见危险因素。听力受损看似“小毛病”,却会带来学习、工作、安全、心理和社会交往等多层次障碍,必须高度重视。

三、影响听力健康的主要因素

1.年龄相关的自然衰老

年龄增长,听力逐渐下降。数据显示,65岁—75岁人群的耳聋发生率可高达60%以上。耳蜗毛细胞随年龄凋亡,是不可逆的过程,因此老年性耳聋普遍存在。

2.长期高音量使用耳机

如今的青少年、上班族、音乐爱好者,常以较大音量长时间佩戴耳机。研究表明,耳机音量每提高10分贝,损伤听力的风险成倍增长。频繁、大音量使用耳机已经成为年轻人听力下降的重要诱因。

3.噪音暴露

在工地、KTV、演唱会等强噪音场所长期逗留,不采取保护措施(如佩戴耳塞),可导致耳蜗感音细胞受损,轻者出现短暂性的听力下降,重者则造成永久性耳聋。

4.耳毒性药物危害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都可能损伤耳蜗组织,导致药物性耳聋。儿童和老人更加敏感,因此用药一定要听从医生指导。

5.不良生活习惯与压力

长时间失眠、过度疲劳压力,有时可引起突发性耳聋。此外,不科学擤鼻涕如用力过猛,会将细菌推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和听力障碍。

6.其他常见因素

如外伤、遗传性疾病、头部肿瘤、中耳慢性炎症等,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耳聋。

四、科学保护听力的关键措施

1.远离噪音环境

减少处于嘈杂环境的时间,使用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60%,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工地等高噪音环境佩戴专业降噪耳塞。

2.正确用药与医学咨询

避免私自、超量或长期滥用抗生素、化疗药等耳毒性药物。儿童、孕妇、老人等特殊人群,更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科学擤鼻涕:稍用力分侧依次进行,先压一侧鼻孔,轻轻吹出,使分泌物顺利排出,避免冲入中耳。防止外耳进水:游泳、洗澡时避免耳道进水,外耳进水要及时擦干,防止外耳炎及感染。此外,均衡营养,健康作息,积极锻炼身体,有助于增强耳部血液循环,降低突发性耳聋风险。

4.及时发现和干预

一是听力筛查:出生后及时进行听力检查。二是儿童语言发育监测:如发现孩子咿呀学语明显迟缓、不听招呼、注意力差等,应尽早到医院做全面听力评估。三是中老年人定期体检:发现耳鸣、听力下降、耳闷、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及早干预可避免或减缓听力丧失。

5.科学使用耳机

佩戴耳机时注意音量和时间,避免在嘈杂环境中长时间提高音量掩盖环境噪声,尽量选择降噪耳机,夜间睡觉时切勿戴耳机入睡。

听力是我们沟通与感知幸福生活的桥梁,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守护耳部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只有善待耳朵、善待生活,方能无碍沟通,聆听世界的美好,为人生添加更多动听音符。

(作者单位系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