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长江禁渔五年观察

版次:01  2025年05月12日

2024年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2021年至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禁渔前(2017年至2020年)增加36种……

这是9日农业农村部在湖北省召开的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直观展示长江禁渔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的生态环境,强调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的第5个年头。记者从湖北、江苏、湖南等多地调研了解到,水清鱼跃的美好图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禁渔,让长江得以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勃勃生机。

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多珍稀水生物种归来

春夏之交的长江张家港段,微风轻拂,波光粼粼。

“今年拍到的江豚嬉戏画面比往年多,长江生态越来越好了。”南京市民邓郁高兴地展示着最新拍摄的影像,画面中数头江豚在逐浪嬉戏。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江江豚种群状况是长江生态健康状况的“晴雨表”。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共观测到长江江豚336头次,评估种群数量约65头,较2022年本底资源调查的约62头有所增加。

“露面”越来越多的,还有曾消失多年的鳤鱼。

2023年,湖南沅江常德鼎城段捕获1条身长62公分的鳤鱼;2024年,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湘资沅澧“四水”以及洞庭湖设立的42个监测点位一共监测到70多条野生鳤鱼……

“鳤鱼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后来因栖息地生境退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野生资源变得非常稀少,在湖南境内水域至少有10多年没有出现了。”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欧东升说,从3年前开始,他们每年都能监测到鳤鱼,分布也比较均衡。

“持续发现数量如此多的鳤鱼,说明长江鳤鱼资源正在恢复。”欧东升表示。

越来越多的珍稀水生物种归来,是长江禁渔成效的生动展现,是各地各部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开展水生旗舰物种拯救行动等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现场推进会上,记者了解到,自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各地改善渔政执法能力条件,并会同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渔政亮剑”“平安长江”“春季护渔”区域会战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

近年来,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旗舰物种拯救行动也在各地积极开展。2024年中华鲟放流规模首次超过100万尾,据测算已有约11万尾幼鱼通过长江口进入海洋,生长状况良好。鄱阳湖、洞庭湖等地也在枯水期开展了长江江豚应急救护,统筹推进就地和迁地保护。

曾经,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影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如今,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长江干流、鄱阳湖提升了2个等级,洞庭湖提升了3个等级。(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