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养护:让生命的“动力引擎”高效运转

朱 高

版次:A04  2025年05月09日

在我们的身体里,心血管系统如同一个精密而强大的“动力引擎”,为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一旦这个“动力引擎”出现故障,健康就会亮起红灯。因此,了解如何养护心血管至关重要。

一、心血管系统的医学概念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如同一个勤劳的“泵”,日夜不停地跳动,通过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入血管。血管则像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负责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再将代谢后的血液带回心脏。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确保了身体各部位的正常功能。

然而,心血管系统也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良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年龄增长等,都可能给心血管带来负担,引发一系列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信号

1.胸痛:这是心血管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部压榨性疼痛、闷痛或紧缩感,且疼痛可能放射至肩部、手臂、颈部或下颌等部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很可能是心绞痛的表现。若疼痛持续不缓解,伴有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则可能是更严重的心肌梗死,需立即就医。

2.呼吸困难:在没有剧烈运动或其他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气短、喘息、呼吸急促等症状,尤其是在平躺时加重,坐起后有所缓解,可能提示心血管功能受损。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肺部淤血。

3.心悸:自觉心跳异常,如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跳动,都属于心悸的范畴。心悸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它既可能是生理性的,如因情绪紧张、剧烈运动、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引起;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导致。如果频繁出现心悸,应及时就医检查。

4.头晕、乏力:当心血管出现问题,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大脑等重要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时,就会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此外,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也可能出现这些症状。

三、养护心血管的“黄金法则”

1.健康饮食为心血管“加油”: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是养护心血管的基础。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像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它们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促进肠道蠕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豆类、瘦肉等,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同时,要控制盐的摄入量,过量的盐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担,升高血压。 

2.适度运动为心血管“充电”: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血管弹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选择骑自行车、跳绳等运动方式。运动时,身体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得到锻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得到改善,有助于降低血脂、控制体重。不过,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3.戒烟限酒为心血管“减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于饮酒,虽然少量饮酒可能对心血管有一定益处,但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心肌病等疾病的发生几率。

4.控制体重为心血管“减压”: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帮凶”,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脂异常、血糖升高,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即身体质量指数(BMI)保持在18.5-23.9之间,可以有效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管理情绪为心血管“护航”: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学会管理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此外,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也有助于调节情绪,保护心血管健康。

6.定期体检为心血管“安检”: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针对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如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血管问题。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更要增加体检的频率。早期发现并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心血管作为生命的“动力引擎”,其健康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通过遵循上述养护指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就能为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让这个“动力引擎”持续稳定地工作,为我们的健康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系安庆一一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