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前,革命纪念馆已覆盖全国各省市,但各地革命纪念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场馆利用率低、应有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做好馆藏、陈展、宣教三方面的工作,将有助于发挥革命纪念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内外协同 丰富馆藏内容
馆藏内容是革命纪念馆的核心支撑,有丰富的文物资料扩充馆藏,才能展现每座革命纪念馆的特色与实力。
(一)对内做好革命文物保护
革命纪念馆作为记录近现代革命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革命遗址、文物的保护与收藏职能。其馆藏内容为党史学习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对于已收藏的文物,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去管理,以科学的方法去珍藏,保证革命文物的质量,延长革命文物的珍藏年限。但保护并不意味着不能陈展,对于已经损毁的原件或不适宜陈展原件的文物,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原件进行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史实,把历史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二)对外做好革命文物征集
丰富的馆藏内容离不开工作人员在文物征集上所作的努力。以南湖革命纪念馆为例,其新馆建设期间,为丰富新馆展陈的文物,纪念馆工作人员先后赴山东、湖北、湖南、上海、北京等地,走访多家纪念馆、相关历史文物的家属及相关人士,征集了大量文物。文物征集工作离不开专业人员,但寻找散落的文物,还需要发挥社会力量。比如,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官方网站依然留有《南湖革命纪念馆藏品征集办法、范围和奖励制度》,通过网上征集、线下登门拜访的方式有偿征集相关文物。现今,一些革命烈士的遗物、革命战争年代的文物,依然有一部分散落在民间,要做好宣传号召工作,争取发挥社会力量将散落在民间的革命文物征集起来。
二、虚实融合 提升陈展质量
陈展是将展馆内容展现出来的形式,陈展设计影响着参观者的观感和体验,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一)线下陈展重视形式设计
形式设计是依托形象而出现的,把文字陈列变成直观的可视形象,通过艺术性来表现思想性和科学性。一方面,革命纪念馆一般要展现的文字叙述性内容较多,所以要尤为重视形式设计,将文字转变成更为直观的图片、雕刻、雕塑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既使陈展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又提高革命纪念馆对低学龄、青少年受众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精神具体化,抽象的革命精神可借助形式设计展现出来。比如南湖革命纪念馆在陈展设计中添加了很多红色五角星、火炬、党旗、党徽等元素,五角星代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火炬代表革命薪火相传,党旗、党徽提醒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出彩的形式设计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可观,使整个纪念馆更具有感染力,让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线上陈展提升科技感知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融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资源。”一方面,将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展示,提高馆藏革命文物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陈展设计方面改革创新,如运用人工智能实现智能语音讲解与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运用VR技术实现场景再现,增强氛围感;运用触摸屏、幻影成像等新型电子技术,增强体验感。现代科技手段的加持使得革命纪念馆增加了更多“新玩法”。
三、“请进来”“走出去”拓宽宣教渠道
宣教工作是革命纪念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环节。
(一)“请进来”吸引更多人员走进革命纪念馆
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吸引不同群体走进革命纪念馆:与学校开展合作,建立大中小学党史学习基地;与党校、机关单位共建“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党史宣传教育基地”;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大事件推出临时会展,不仅可以实现一馆多用,提升场馆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回头客”,巩固革命纪念馆在此之前所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走出去”进一步扩大革命纪念馆的宣教范围
“走出去”既是内容“走出去”,也是资源“走出去”。可将本馆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制作成流动展览,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成为“送到家门口的纪念馆”,也可以走出所在的市区进行全国城市巡回展出,进一步提升革命纪念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每座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研究人员、专家学者都是这座革命纪念馆的隐形资源,这些人员要积极“走出去”,进行宣讲活动,加强学术交流研究。
〔本文系基金项目蚌埠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地方红色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SK15)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蚌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