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城镇新增就业的主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据有关方面统计,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222万人。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就业意愿低、懒就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现象。毕业生就业在单位性质、薪酬待遇、就业地域方面存在明显偏好,“求稳”心态加剧,考研、考公、考编热度不减,即使考试希望渺茫也仍然不愿就业,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存在着“逃避、观望、消极、偏执”等状况。
一、研判问题形势,谋划施策有高度。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各高校应充分研判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形势,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生源特征和就业市场需求,科学谋划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施方案。要进一步明确任务书、划出路线图、制定时间表、落实责任人,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压紧压实各项工作责任,切实做到标杆拉高、领导到位、施策精准、机制确保、措施管用、问效跟踪。
二、健全责任体系,组织推进有力度。各高校应注重在“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责任体系”上下功夫,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主要领导亲自出席学校的就业工作会议并作出具体部署,亲自参与到“访企拓岗促就业”等行动中。着力健全“各级领导亲力亲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家校互动协同推动,部门学院齐抓共管,专职兼职人员全力以赴”的就业工作体系,高校各二级学院还可探索建立“党委牵动、行政推动、辅导员策动、学生主动、家校互动、教师联动”的就业工作“六动”机制。
三、拓宽就业渠道,供需对接有精度。各高校应建立“四结合”的就业渠道拓展机制,即巩固现有就业联系基地、拓展新的就业市场、用好产学研合作基地、发挥毕业实习基地作用。注重在“新、大、高、群”四个字上下功夫:“新”,即新的就业增长点、新兴产业和新企业;“大”,即大型企业、就业需求量大的单位;“高”,即高端企业、高层次就业岗位;“群”,即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在保持和巩固传统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拓展新的就业市场,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领域的新兴产业,主动研究人才市场动态,组织开展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和人社部门,建立校地人才合作机制,对接开发区、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和招聘机构,有计划开展校园招聘活动。
四、提升服务水平,就业指导有温度。各高校应加强“智慧就业”信息化建设,构建“2+2”供需信息精准对接平台,即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和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要发挥好校内校外“两个服务平台”的作用,即校内建立精准对接服务平台,校外用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毕业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送政策、送信息、送指导、送服务,为毕业生就业用好资源、搭好平台、架好桥梁、做好推介。要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工作台账,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其早就业、就好业。要深入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引导毕业生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
五、做好就业监测,就业数据有准度。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就业监测工作,全面把关就业数据上报,确保毕业班辅导员熟练掌握就业数据统计的具体事项。要制定就业监测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安排专人每日定期审核处理就业数据。与当地附近的高校进行就业数据互查,院校内部各二级学院分组开展大循环互查。认真做好就业数据自查工作,通过与毕业生本人、用人单位进行双向核实,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同时,应完善就业统计的标准,增加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薪资水平及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等多维度指标,对就业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公布,形成就业质量报告,为招生计划的调整和专业培养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单位系蚌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