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赵丛丛

版次:A03  2025年05月09日

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发展的前沿阵地,是党和政府紧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及时防范化解心理健康隐患,创新内容方法,让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优化农村基层干部心理问题防范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干部培训

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选拔任用农村基层干部时,要有目的地把心理测试引入其中,按照干部们的心理特点,实现人岗匹配,尽早了解农村基层干部的心理状态,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诊断和干预。及时将心理评估和心理健康体检等内容纳入农村基层干部的日常体检中,并将其归入个人健康档案,这样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

农村基层组织要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特征,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制定详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明确特定有效的教育内容纲要,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养。要对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细化,明确教学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对全体基层干部实行学分制,干部要修满规定的心理健康学分方可通过考核。同时,还可在各乡镇配备一名对心理学知识有热情、有技能的人事专员,专职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年度专项培训。人事专员的职责是对本区域范围内的基层干部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并协助组织部门对有关干部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有效的干预和救助。

二、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训练,运用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通过线上心理咨询平台采集的心理健康大数据,系统、全面地研究剖析各类心理问题,使后续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可在线上网络教学平台设置各类心理健康课程,供广大党员干部自主学习;线下设立“精神调节课堂”,配备按摩座椅等休闲设施,帮助有需求的基层干部减轻心理压力;还可以运用网络智能化、移动设备等先进技术开展远程会诊,将心理健康医学和专门的社会心理服务组织等资源进行整合,对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疏导与缓解。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投入,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例如,要多与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科学健全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可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编制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等方式,激发基层干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相关部门要持续地探索和实践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基层干部能够以更为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人生和工作。要建设“专+兼”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教育需求上,将教师的理论优势和专业优势转化成有效的课程资源。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文化体育活动等方法,缓解农村基层干部的精神压力。另外,也可以通过对优秀干部先进事迹的传播,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

优化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不仅要进行理论阐释与剖析,还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情景模拟训练等,注重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在应对心理应激和矛盾状况时的心理品质、心态、技能等。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隐秘性,开展教育过程中应按照心理学的普遍认识原则,结合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现实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可通过问卷调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下一步教育做好准备。尤其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心理评估时,要遵守“自愿”“保守秘密”等基本原则,不能随意将评估结果进行公布。同时,还可以尝试放松训练、催眠、音乐和游戏沙龙等手段,针对情绪管理、压力缓解和交流障碍等问题开展小组心理咨询,这些举措有助于农村基层干部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反应、焦虑和恐惧等心理。

〔本文系基金项目校级重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JCJC009Z)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山东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