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并在改革任务中提到:“建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实施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十万计划’,搭建工科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工程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师工程岗位实践全覆盖。”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兴起,社会对相关领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满足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的需求。
凝心聚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满足新工科教育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的方式: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行业背景与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确保其能够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前沿技术带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技术研发与项目实践,提升其实践指导能力。高职院校可与当地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际项目,既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双赢。
在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团队文化建设,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同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成果、实践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给予相应的奖励与荣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精进不休,提升教师实训指导能力。新工科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升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实训指导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提升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及软件,为教师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开展实训教学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与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交流,分享实训教学的经验与做法;组织教师参加实训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实训指导水平。以数控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可建立校内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引进先进的数控机床、机器人等设备,并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实训教学指导;同时,组织多期实训技能培训,涵盖设备操作、工艺编程、故障诊断等内容,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操作,提升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此外,学校还需构建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实训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改进建议,促进教师实训指导能力的持续提升。
强师兴教,搭建教师培训实践平台。教师培训实践平台的搭建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以适应新工科教育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实践支持,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实践机会。
首先,在教师培训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校内培训体系,开设新工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与技巧、课程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利用网络资源,引进国内外优质的在线课程培训项目,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通过组织“新工科教学法工作坊”,让教师亲身体验并学习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法,更新其教学理念。同时,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大型开放在线课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
其次,在实践平台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例如,可与行业领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实践。通过合作,教师不仅能深入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还能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需求。
倡导创新,建立多元师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应包括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
第一,在物质奖励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立教学成果奖、科研项目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对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工作纳入考核范围,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第二,在精神激励方面,高职院校应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支持。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座谈会或茶话会,倾听教师的心声与建议,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第三,建立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晋升路径和发展机会。如设立教授、副教授等职称评定体系,提供国内外进修、学术交流等机会,让教师看到自己的职业前景与发展空间。此外,还可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建立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
(作者单位系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