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 松 本报通讯员 丁 华 钮成亮
社会保障工作是保障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2024年以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聚焦社会保障“参保扩面、优化服务、风险防控”等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提升社会保险服务能级,推进我市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满、安全感更有保障。
聚焦应保尽保,强化社保扩面提量
扎实开展参保扩面攻坚行动,以“扩面提量”为重点,以“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为依托,深入实施全民参保“数据找人”计划,与税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数据共享比对,做好系统参保数据更新,动态掌握企业用工及参保情况,开展“一对一”参保服务指导。同时,针对重点目标人群实行靶向扩面,精确筛选新增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普及社保知识和政策,传递“听得清、听得懂”的社保好声音,有效提升扩面工作的精度和效率,提高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确保应保尽保。截至2024年底,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3.68万人、149.34万人、29.69万人、39.16万人。
聚焦提质提效,升级人社为民服务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突破点,持续推动人社服务高效化、智能化、精细化,围绕职工退休业务办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通过整合服务事项、优化前后置环节,及时出台《淮南市参保职工退休一件事联办方案》,推进“职工退休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办,推行“线上+线下”双通道办理模式,实现养老、医保等关联业务一次办结,切实为群众带来便捷、高效、暖心的办事体验。深入开展“社银合作”,与徽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淮南通商农商行等11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大力推进人社业务“就近办”,让人社服务在“社银合作”中持续升级。目前,全市已有397个银行网点完成“社银合作”网点建设,参保人员可就近到银行网点查询打印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等相关业务,持续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一站式”多元化服务。
聚焦可防可控,筑牢基金安全防线
深入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印发社保基金疑点数据核查经办流程,修订完善社保机构内控办法,严格社保基金要情报告制度,定期汇总分析研判全市基金安全形势,动态评估基金管理运行风险。此外,为切实维护社保基金安全和群众权益,提升社保基金投诉举报办理质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专栏设置基金监督板块,公开市、县(区)举报信箱、市级12333举报热线和县(区)人社部门举报电话,出台《淮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保基金投诉举报经办流程》,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等各类违法行为,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2024年以来,共受理社保基金举报投诉案件4件,移送公安部门社保基金相关违法案件2件,追回社保基金4.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