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如何助力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

侯红梅

版次:A03  2025年05月08日

在儿科门诊的日常工作中,常常能看到心急如焚的家长,带着反复诉说肚子疼的孩子前来就诊。

孩子们描述的腹痛位置飘忽不定,时而疼痛难忍,时而又有所缓解,这让家长们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其实,在形形色色引发儿童腹痛的病例中,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而在对这一病症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彩超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一、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可小觑的儿童腹痛病症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于7岁以下的低龄儿童群体,这类病症在发病前,孩子大多有过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人体的免疫系统宛如一座精密的防御堡垒,当身体遭受上呼吸道感染带来的病毒或细菌侵袭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防御机制。肠系膜淋巴结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一环,会首当其冲地参与到免疫反应之中,进而引发炎症。

患儿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疼痛位置大多集中在肚脐周围或右下腹,痛感一般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疼痛程度有轻有重。部分孩子还可能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一系列症状。由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清晰、准确地描述病情,再加上腹痛位置的不固定,这无疑给临床诊断增加了不少难度。

二、诊断方法大盘点:为何彩超能脱颖而出

在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时,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全面了解孩子近期是否有过感冒、发热等症状,以及腹痛发作的时间、频率、程度和伴随症状等关键信息。体格检查同样至关重要,医生通过触诊腹部,判断是否存在压痛、反跳痛等情况。

然而,仅依靠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尚无法准确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还需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手段。实验室检查中的血常规,能帮助医生了解孩子体内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类型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但血常规结果缺乏特异性,很多疾病都可能导致血常规指标异常,因此无法直接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

腹部X线检查,对肠道梗阻、穿孔等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所能提供的信息较为有限。相较之下,彩超凭借操作简便、无辐射、价格相对低廉、可重复性强等诸多优势,成为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三、彩超: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核心技术

彩超全称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实时显示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具有操作简便、无辐射、价格相对低廉、可重复性强等显著优点,特别适合儿童检查。

在进行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时,医生会让孩子平躺在检查床上,充分暴露腹部。随后,医生将涂抹了耦合剂的探头,在孩子腹部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细致扫查。借助彩超,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数量、内部结构以及血流情况。

正常情况下,儿童肠系膜淋巴结体积较小,直径多在0.5厘米以下,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血流信号不丰富。而当孩子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炎时,肠系膜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直径通常超过1.0厘米,部分甚至可达2.0厘米及以上。肿大的淋巴结形态多呈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多为低回声。在血流方面,由于炎症的刺激,淋巴结内的血流信号会明显增多,呈现树枝状分布。

此外,彩超还能同步观察腹腔内是否有积液,肠道是否存在扩张、蠕动异常等情况,为医生全面了解病情提供丰富而详尽的信息。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更直观地感受彩超的诊断价值。6岁的童童近一周反复出现肚脐周围疼痛,疼痛程度并不剧烈,且能自行缓解。家长带童童前往医院就诊,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后,怀疑童童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炎,于是安排其进行腹部彩超检查。彩超结果显示,童童肠系膜内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者直径约1.6厘米,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呈低回声,血流信号丰富。结合童童的病史和症状,医生明确诊断其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童童的腹痛症状逐渐消失,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四、彩超诊断的注意事项

尽管彩超对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至关重要,但也存在局限性。肥胖儿童腹部脂肪厚,易致超声图像质量下降,淋巴结显示不清;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受年龄、饮食、运动等因素影响。因此,医生诊断时不能仅依赖彩超,还需综合患儿病史、症状、体征与其他检查结果。

家长为孩子做彩超检查时,也要做好准备。检查前应避免孩子食用豆类、牛奶等产气食物,以防肠道气体干扰成像。一般提前2—3小时禁食,减少胃肠道内容物影响。检查时,家长需安抚孩子,避免其哭闹、乱动,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医生能够清晰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的形态、大小、结构及血流信号,为疾病的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关键依据。了解这一诊断方法,有助于患儿家长在诊疗过程中更好地配合医生工作,提升诊疗效率,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系东至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