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的温度,对于身着无菌手术服、始终保持忙碌状态的医护人员来说,是便于操作的舒适温度,但对于毫无保暖措施、完全暴露在手术灯下的患者而言,却成了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一、手术室里的“冷”从何而来
手术室低体温状况的出现,与手术时长、输液温度、患者自身情况等复杂因素息息相关。手术室为保证无菌环境,需持续通风换气,因此常维持在22~24°C的恒温状态,湿度保持在50%~60%。这一设定虽有利于手术安全,却也让患者易受低温影响。就像大风天即便气温不低,强风加速散热,人也会感觉寒冷,手术室的低温环境同样会带走患者的热量。
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褪去全部或部分衣物,大面积的皮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术前长时间禁食水,加上心理上的紧张焦虑,人体的产热机制会受到抑制。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接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热量迅速散失,体温急剧下降。再加上手术时使用的消毒药水,大多是冰凉的,当这些药水涂抹在皮肤上,让人忍不住打个寒战。而且,手术过程中输入体内的液体、血液也都是低温的,这些低温液体进入身体,会持续拉低整体体温。
可别小瞧体温下降这件事。正常情况下,我们的体温维持在36~37℃,这个温度范围是身体各个器官和细胞正常工作的“黄金区间”。一旦体温低于36℃,就进入了低体温状态。低体温会让身体的代谢速度大幅减慢,就像老旧的汽车发动机在低温下运转吃力,不仅动力不足,还容易出现故障。对于患者来说,代谢变慢意味着伤口愈合的速度也会随之减慢,原本能快速修复伤口的细胞活力降低,这就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而且,低体温还会干扰心脏的正常跳动,让血压变得不稳定,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等危及生命的问题。另外,低体温还会延长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让患者在恢复过程中承受更多不必要的不适。
二、全方位的低体温管理
为了让患者在手术中不再受 “冷”,医护团队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构建起了一套全方位的低体温管理体系。从患者踏入手术室的那一刻起,温暖就如影随形。
现在很多手术室都会配备先进的暖风设备,这些设备就像一个个超大号的“暖风机”,持续不断地吹出温暖柔和的气流,在患者身体周围形成一层无形的“温暖屏障”,就像给患者盖上了一条看不见的“电热毯”,将寒冷隔绝在外。
手术中使用的液体,也会享受到 “特殊待遇”。专门的加热设备就像神奇的“温泉池”,能精准地将液体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再缓缓输入患者体内。这样既及时补充了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又不会因为低温影响患者的体温。
除了这些硬件措施,医护人员还会像警惕的“哨兵”,时刻关注着患者的体温变化。手术全程都会使用专业的体温监测仪器,这些仪器就像精准的“体温小卫士”,能实时显示患者的体温数据。一旦发现体温有下降的趋势,医护人员会立刻采取行动,或是升高手术室的环境温度,或是加强保暖措施,确保患者的体温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
三、藏在细节里的人文关怀
手术室里的温暖,不仅来自各种先进的设备,更来自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会前往病房进行术前访视,护士会查看病历,了解患者病情、过敏史与特殊需求,并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流程及时长,耐心答疑。同时,护士会告知患者手术中可能出现低体温及相应预防措施,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护士们会提前来到病床边,像知心朋友一样和患者耐心沟通。她们会详细解释手术的流程,告知患者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包括低体温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患者对手术有更清晰的了解,心里有了底,紧张和恐惧自然就减少了许多。
手术过程中,即便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感受不到外界的声音,医护人员依然会轻声细语地交流,整个手术室就像安静的图书馆一样,只有轻柔的仪器声和医护人员的低语。他们在操作时也会格外小心,动作轻柔而细致,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这种温柔的对待,虽然患者在术中意识不到,但却能在潜意识里给予他们安心和温暖。
当手术结束,患者慢慢从麻醉中苏醒过来,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为他们盖上温暖厚实的被子,轻声询问他们的感受。如果患者说感觉冷,医护人员会立刻行动起来,增加保暖设备,或是准备温热的毛巾,轻轻擦拭患者的脸部和手部。
术后阶段,医护团队定期回访患者,询问体温、伤口及身体状况,针对低体温不适给予保暖、饮食等专业建议。若患者有心理压力,也会耐心疏导,帮助树立康复信心。回访延续医疗服务,传递人文关怀,助力患者康复。
在手术室这个有很多精密仪器和充满紧张氛围的地方,低体温管理与人文关怀就像一双温暖而有力的手,紧紧握住患者的健康与希望。
(作者单位系霍山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