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腿麻、坐立难安……这些困扰现代人生活的症状,很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作为最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之一,腰椎间盘突出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可能引发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等问题。
一、认识腰椎间盘突出:弹簧垫的“罢工”
我们的脊柱像一座精密的宝塔,23块椎间盘如同柔软的弹簧垫,分布在椎骨之间。这些“弹簧垫”由坚韧的纤维环和胶冻状的髓核组成,既能缓冲压力,又能保护神经。当长期姿势不当、腰部受力过度或随着年龄增长,纤维环可能出现裂缝,髓核从裂缝中突出,压迫到附近的神经根或脊髓,便会引发腰痛、腿痛甚至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归为“腰痛”“痹症”范畴,认为其根源在于肝肾不足、气血瘀滞、风寒湿邪侵袭。《黄帝内经》有云:“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会导致筋骨失养;加之久坐久立、劳损过度,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最终形成“不通则痛”的局面。
二、中医治疗与护理四步走:从内到外的调理
第一步:舒筋通络,缓解疼痛
针灸是中医止痛的“利器”,通过针刺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等穴位,能激发经络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痉挛。特别是电针疗法,通过微弱电流刺激穴位,既能松弛紧张的竖脊肌,又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评分平均下降40%,且效果可持续2~3周。此外,艾灸的温煦功效,通过艾灸肾俞、腰椎、阿是穴等部位,能够起到提升阳气、温润濡养、消炎祛寒的作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外用膏药有奇正消痛贴、天和骨通贴膏、狗皮膏、止痛膏等,外用膏药虽有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只是辅助疗法,特别对于严重的椎间盘突出髓核压迫严重粘连,还需综合使用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步:正骨推拿,复位关节
中医正骨通过特定手法调整腰椎小关节错位,例如“斜扳法”能让椎体产生微动,扩大椎间隙,减轻神经压迫;而“滚法”配合“揉法”可松解粘连的腰肌筋膜。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期患者应选择轻柔的“理筋手法”,避免加重炎症。推拿后配合热敷中药包(含伸筋草、透骨草、红花),药效可透过皮肤直达病灶,增强活血止痛效果。
第三步:培补肝肾,强筋健骨
中药内服讲究辨证施治。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外感、劳伤或外伤等因素,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拘急,或腰部失于温煦濡养所引发。常用的治疗方剂有:肾着汤加减,四妙丸加减,身痛逐瘀汤加减,右归丸,左归丸等。肝肾不足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滋补肝肾,茯苓、泽泻健脾利湿;气滞血瘀证则选用镇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等药能行气活血。日常可用杜仲、桑寄生泡茶饮,这两味药既能强腰壮骨,又能辅助降低椎间盘压力。建议连续服用3~6个月,从根源改善骨质退变。
第四步:导引练功,预防复发
中医导引术如八段锦、易筋经,通过舒展肢体、调和气息,能增强腰背肌力量。推荐“飞燕式”和“拱桥式”锻炼:晨起或睡前俯卧,头、上肢和下肢同时抬起如飞燕;仰卧时以头、肘、足为支点挺腹,每日练习20~30次。这种动态牵引能改善椎间盘营养供应,配合呼吸吐纳还能调节交感神经紧张度。
三、生活细节里的中医智慧
1.卧有定法
急性期应睡硬板床,但并不是越硬越好。在木板上铺3~5厘米棉垫,能保持脊柱生理曲度,又能缓冲压力。仰卧时膝下垫枕,侧卧时双腿间夹枕,都能减轻神经根受压。
2.坐立之道
每坐45分钟起身活动,双手叉腰后仰5次,能预防腰肌疲劳。搬重物时应先屈膝下蹲,避免直接弯腰,这个动作能减少腰椎负荷约40%。
3.寒温调适
腰部保暖是中医护理的重点。冬季可用艾叶、生姜制成护腰带,既能温经散寒,又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夏季空调房温度不宜低于26℃,避免腰部直接受冷风侵袭。建议根据温度变化,适当添加衣物,做好腰部酸胀和疼痛加重的预防工作。
4.饮食宜忌
适量食用核桃、黑芝麻等补肾食物,少吃寒凉生冷之品。肥胖患者控制体重可减轻腰椎负担,建议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可以多吃一些高钙类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减少钙流失,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加重。
5.充分休息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劳累活动,减少腰椎的用力。不要久坐久站,以免导致病情加重。要适当进行锻炼,增强腰椎部位的肌肉力量,避免用猛力伤到腰椎。
四、何时需要中西医结合
中医护理虽好,但并非万能。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腰痛持续2周未缓解,或夜间痛醒;下肢麻木范围扩大,出现足下垂;会阴部感觉异常,大小便障碍等。此时需要配合西医的脱水治疗、神经营养药物,甚至微创手术。中医护理可作为术后康复手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单位系望江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