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淮楚文化”的出现是楚文化研究领域中的新生事物,意味着古今淮河流域内楚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历史影响开始得到学界关注与重视,其开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被学者们深入探讨。在界定阐释“淮楚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是否能够根据古今淮河流域内楚文化的发展演变事实来逐步构建起“淮楚文化”的新的学术体系,也自然成为引发学者们进一步思考的重要议题。对此,我们或可从以下四点有所初步认识:
第一,“淮楚文化”学术体系的构建乃是基于楚文化对古今淮河流域产生深刻影响的客观事实。从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随着楚国对淮河流域四百余年的长期经略,楚文化已深度烙印于淮河流域的广土沃壤之上,已毫无争议地成为影响淮河流域内广大民众思想精神及风俗习惯的历史文化基因。无论是淮河上游,还是淮河中游、下游,都有着十分丰厚的楚文化遗存,其中尤以古“陈郢”(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古“寿郢”(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为代表。2024年,淮南市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成果,再一次充分证明了淮河流域在楚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特殊地位及影响。因此,重新审视楚文化与淮河流域之间的历史关系,对淮河流域内楚文化遗存展开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其丰富而独特的学理内涵,探索构建起别具流域性特色、地域性特色的“淮楚文化”学术体系,便是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研究实践。换言之,如若缺少异常丰厚的历史遗存的支持,不但“淮楚文化”学术体系的构建只会是虚谈落空之事,就是“淮楚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阐释也无从成立。正由于楚文化同淮河流域有着紧密难分的历史缘分,是古今淮河流域内广大民众赖以繁衍生息的文化血脉所系,方能让“淮楚文化”概念的提出以及“淮楚文化”学术体系的探索构建,拥有现实的可能性、必要性及重要性。
第二,“淮楚文化”概念的界定阐释,为“淮楚文化”学术体系的逐步构建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学理基础。任何楚文化学术体系的构建,都必须首先解决核心概念的界定阐释问题,这是学术体系能否真正得以构建的关键所在。虽然当前“淮楚文化”概念的界定阐释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关于其内涵的学术共识还有待逐渐形成。在不断深化对“淮楚文化”概念研究的同时,推动“淮楚文化”学术体系构建问题的讨论,并非无根之举,而是有其重要的学术前瞻意义。从古今淮河流域楚文化发展演变的全局出发,将“淮楚文化”概念的研究同“淮楚文化”学术体系构建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能对二者的学理深化认识产生积极的互动促进作用,让学界更能看到“淮楚文化”研究领域的产生对于全国性楚文化研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及意义。
第三,立足“淮楚文化”概念所揭示出的流域性、地域性内涵,可对“淮楚文化”学术体系的基本构成有所揭示和把握。“淮楚文化”学术体系所含的研究对象及具体内容或可概括为八个方面:一是淮楚文化史研究。着眼古今淮河流域楚文化发展演变的情况开展历史维度的系统研讨,论述阐明“淮楚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内涵及特点,形成对“淮楚文化”发展全貌的总体认识;二是淮楚文化的流域性、地域性内涵研究。从流域性视角出发,对楚文化在淮河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历史遗存及影响分别展开研讨,深入把握楚文化在淮河流域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衍生流变情况。与此同时,聚焦古今淮河流域内的重要城邑、城市,发掘楚文化的地域性内涵,揭示代表性城邑、城市的地方特色。结合流域性、地域性的双重视角,逐渐形成对淮河流域楚文化的“点”“线”“面”的立体化认知,从空间维度上突显出“淮楚文化”的独特性、重要性;三是淮楚文化的考古学内涵研究。现代意义上的楚文化研究,从诞生伊始,便与考古学结成紧密不分的特殊关系。淮河流域内存在大量的楚文化考古遗存(以楚“郢”遗址、各种等级的楚墓和楚国水利灌溉工程遗迹为代表),从考古学视角出发,系统厘清楚文化在淮河流域内的发展成就,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四是淮楚文化的哲学思想内涵研究。淮河是中国道家的母亲河,淮河流域自古以来便是孕育道家哲人的灵秀之地、浪漫之所,而以老庄道家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又是楚文化的哲学灵魂,因此开展对淮楚文化哲学思想的研究,是深透把握淮楚文化根本的精神特质的肯綮所在;五是淮楚文化多样化的文化内涵研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里,淮河流域楚文化于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商贸文化、科技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水利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器物制造、交通运输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些都是淮楚文化需要深细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展现淮楚文化丰富性内涵的重要载体;六是淮楚文化基本特色及内在精神研究。楚文化在淮河流域的历史演变既与其在长江流域的发展保持着内在的连贯性、一致性,又有着不同于后者的特殊之处。着眼淮河流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及政治发展情势,探讨淮楚文化的基本特色和内在精神,是从整体上揭示淮楚文化所具独特性的重要议题;七是淮楚文化同荆楚文化、湘楚文化、巴楚文化、吴楚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楚文化的演变发展存在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流域性、区域性及地域性往往纠缠在一起,形成了荆楚文化、湘楚文化、巴楚文化、吴楚文化、淮楚文化等多元化内涵。将淮楚文化同其他形态楚文化进行多视角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界准确把握淮楚文化的实际情况,而且有助于不断深化对楚文化整体性内涵与多元化内涵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让人们看到楚文化既博大精深、又异彩纷呈的历史面貌;八是淮楚文化现代传承创新研究。淮楚文化与淮河流域内相关省份、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亟需探索互动促进的实践路径,需要面向现实,结合文旅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活化利用研究,使之发挥出以“文”促“旅”、以“文”兴“业”的可贵效能。善于把淮楚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为沿淮省份、城市注入新的动能,是实现淮楚文化古今一体、贯通而用的必由之路,也是彰显淮楚文化现代价值及意义的重要方式。
第四,关于“淮楚文化”学术体系构建的思考需要学界长期关注、重视与研讨。任何新的学术领域的开拓、学术体系的构建,都绝非一日之功,更遑论“淮楚文化”不论是概念的界定阐释,抑或是学术体系构建的审思探讨,都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学界逐渐在积极争鸣中凝聚共识,形成能为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一般性认识。在某种意义上,提出“淮楚文化”学术体系构建的主张,乃是体现前瞻性的理论探索,尽管解决这一重要议题的学理基础仍显薄弱,但如若放眼淮楚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发展前景而言,却并非贸然之举、无根之谈,而是显露出长远的学术眼光。随着学界对“淮楚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对于“淮楚文化”学术体系构建的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及迫切性,或许会越来越得到更多学术者的重视,越来越成为推动“淮楚文化”研究纵深发展的积极因素。
综上所论,提出并初步探讨“淮楚文化”学术体系的构建问题,是与“淮楚文化”概念的界定阐释一样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正因楚文化在淮河流域的历史印记至为深刻,历史遗存甚为丰厚,历史影响极为深远,故此从学术体系构建的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梳理“淮楚文化”的研究内容,准确把握历史演变线索,突显其整体性的文化特色及内在精神,促使“淮楚文化”历史遗产更好地服务于沿淮省份、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可谓是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有益探索,其开拓性、创新性的学术价值,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