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市培优促强扶大培育库114户重点制造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4.8%,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居全省第2位,连续11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培优促强扶大,加快打造“淮南制造”新势力

本报通讯员 王 鹞 张利芝 本报记者 周 玲

版次:01  2025年05月07日

制造强则工业强。今年年初,我市出台《淮南市制造业培优促强扶大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制造业做优做大做强,深入实施制造业培优促强扶大工程,赋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淮南模式”。

今年一季度,全市培优促强扶大培育库114户重点制造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4.8%,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居全省第2位,连续11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聚焦企业梯度培育,锻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突出动态培育。分类建立优质企业培育库,实行动态更新,及时将符合培育条件的企业纳入培育库,实行“有进有出”月度动态管理。目前,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成长潜力情况、市场前景情况,全市已建立114户亿元以上重点制造业企业培育库、113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317户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突出梯次培育。目前,我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1019户、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58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2户、高新技术企业403户,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成长路径,精细谋划“规模以上企业—亿元企业—5亿元企业—10亿元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不同梯次培育体系。

突出标杆培育。坚持制造业做优做大做强目标导向,突出标杆培育、龙头引领、示范效应,聚焦规模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等一系列领域,鼓励培育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项目称号,支持企业壮大体量、提升质量,树立行业标杆。2024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5G工厂4家,连续两年居全省第2位;新增省级“三品”示范企业18家,居全省第1位;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8家,居全省第4位;新增省级“三首”产品共15个,居全省第6位。

创新政策赋能机制,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为企融资服务机制发力。多样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积极推进“投贷担保补”金融服务,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服务培育企业。今年以来,市级举办制造业专场企业政银企对接会3场,为企有效融资3180万元;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招商引资企业融资需求,创新推动金融机构通过“投贷担保补”金融组合方式,支持企业实现融资29.44亿元。组织重点企业参加全省重点项目银企对接会、外贸企业银企对接会等省级万企融资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融资5.6亿元。

市场拓展服务机制给力。常态化开展工业品产销对接、淮品“五进”和跨境出海等服务,积极宣传推广淮南“三首”产品、标志性产品,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举办淮品“五进”活动,邀请企业60余家,矿区、高校、商超、企业、机关等单位40余家,现场签约金额近4000万元。借助“徽动全球”跨境出海行动,组织23家次企业参加消博会、广交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10余场;加快淮南“铁海联运”班列,共运输774个标准集装箱,为企业节约运输成本50余万元。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