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引起的出血,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的特点,它属于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一、脑出血的病因与识别
1.脑出血的病因
脑出血主要因脑血管的破裂或破损导致,血液从血管内涌出会压迫和损伤周围的脑组织,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头部创伤:外力的打击或撞击可以造成脑内血管的破裂,引起脑出血,这种原因通常比较明确,主要有交通事故、摔倒等意外情况。
药物滥用:因一些药物的使用(如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也可能导致血液凝固功能降低,从而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生风险。
高血压:这是导致脑出血的常见原因,长期高血压状态下,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就会持续增大,使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血管壁无法承受压力就容易发生破裂,从而引发脑出血。
脑血管病变:如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脑血管淀粉样变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血管壁结构异常,易于破裂出血。除此之外,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也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2.脑出血的识别
脑出血发病急骤,通常没有先兆,但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检查结果、病史等进行综合评估判断,还是可以进行早期识别的,具体判断方法如下。
临床症状:一般出血量较少的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语言不流利的情况;而出血量大的患者会突然出现活动不便、站立不稳、倒地甚至偏瘫,同时还会伴有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头胀以及频繁呕吐的症状。
检查结果:患者及时做头颅CT及MRI检查,医生会依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脑出血。
病史:患者既往有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或日常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或突然用力过猛、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就很可能诱发脑出血。
二、关于脑出血的治疗方法
临床对于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病因及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1.药物治疗
降低颅内压药物: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比较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这些药物可单独,也可以联合使用,可通过静脉或肌肉注射方式给药,以维持渗透梯度,减少或减轻脑水肿情况。
调整血压药物:很多脑出血患者都伴有高血压,但降血压不能过快,防止因血压下降过快引起脑低灌注,在为患者控制血压时,需要加强监测,防止过度降压。比较常用的降压药物有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等。
止血药物:对于持续出血或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考虑采用止血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常用的止血药物有氨基己酸、止血环酸等。但要切记,止血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且不宜长期使用,避免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
抗凝药物:对于部分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可考虑给予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但是抗凝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证,以免引发出血或加重脑出血病情。
2.手术治疗
大量脑出血、脑疝形成或脑中线结构移位明显的患者,宜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解除脑压迫、挽救生命,并尽量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目前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手术和去骨瓣减压术等。
3.康复治疗
脑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要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多个方面,这些方法可以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并要定期复查头颅CT以监测病情变化。
三、对于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预防
脑出血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肺炎、消化性溃疡、褥疮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应高度重视并加强预防。
1.肺部感染预防
患者出血后卧床不起,咳痰无力,就容易造成痰液聚集引起肺部炎症,要做好口腔卫生和呼吸道护理,以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可使用吸痰器或进行气管切开术以清除痰液,还需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肺部感染。
2.消化性溃疡预防
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做好胃部黏膜的保护,不要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也可在医生的建议与指导下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预防治疗。对于已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止血、输血等对症治疗。
3.褥疮预防
因患者长期卧床不起,皮肤长时间受压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容易出现褥疮,所以应定期为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使用气垫床、减压垫等辅助设备来减轻皮肤压力。对于已出现褥疮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清创、换药等对症治疗,以促进褥疮的愈合。
(作者单位系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