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流感防治指南: 如何安全度过流感高发期

闫其文

版次:A03  2025年05月06日

流感,全称流行性感冒,这绝非普通感冒的简单升级,而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特定时段,尤其是在寒冷的秋冬季节,流感便会步入高发期,发病率显著攀升,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

一、深度剖析季节性流感

1.流感病毒类型

流感病毒主要分为甲型(A型)、乙型(B 型)、丙型(C型)和丁型(D型)四大类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为常见且变化多端,常常是大规模流感流行的“幕后黑手”。其依据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差异,能进一步细分为多种亚型,像大家熟知的H1N1、H3N2等。乙型流感病毒相对稳定,通常引发局部地区的小规模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导致的症状相对较轻,多呈散发状态。而丁型流感病毒主要影响牛等动物。

2.流感症状

流感症状往往比普通感冒严重得多。发病伊始,患者可能出现高热,体温常常飙升至39℃甚至更高,且发热一般会持续3至5天。与此同时,还伴有明显的头痛、乏力、肌肉酸痛,这些症状会让患者感觉全身像被重锤反复敲打,极度不适。此外,患者也可能出现咳嗽、咽痛、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只是相对而言,在流感症状中,呼吸道症状不如全身症状那般突出。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将携带着病毒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周围的人一旦吸入这些飞沫,就极有可能被感染。除飞沫传播外,接触传播也是重要途径。

二、流感高发期预防措施

1.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无疑是预防流感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每年的流感疫苗都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当年流感病毒流行趋势的精准预测而制备的,能够针对性地预防特定类型的流感病毒感染。一般建议在每年流感季节来临前,即9至11月份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身体大约需要2-4周的时间来产生抗体,进而发挥保护作用。

2.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在流感防控中,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勤洗手方面,要经常使用肥皂或洗手液,遵循“七步洗手法”。戴口罩同样关键,同时注意一般4至6小时更换一次,口罩一旦污染或潮湿需及时更换,以此有效阻挡飞沫传播,降低感染风险。

3.加强室内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减少病毒滋生和传播的重要举措。每天应定时开窗通风,至少2至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良好的通风环境能够稀释室内病毒浓度,降低感染概率。

三、感染流感后的应对措施

1.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高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疑似流感症状,应即刻就医。尤其是对于流感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慢性疾病者等,更不可拖延。医生会依据症状、病史以及相关检查,如血常规、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等,来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极为关键。

2.隔离休息

一旦确诊为流感,应立即进行隔离休息,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在家中,尽量单独居住在一个房间,保持房间通风良好。卧床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体力,让免疫系统集中力量对抗病毒。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再次着凉加重病情。

3.药物治疗

在流感治疗中,合理用药极为关键。一旦确诊流感,在医生指导下应尽早开展药物治疗。目前,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是常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它们能够抑制流感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不仅能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还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一般建议在发病后的24至48小时内开始用药,此时药效最佳。

四、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较弱,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肺炎、心力衰竭等。因此,老年人除了按时接种流感疫苗外,在流感高发期应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务必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2.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是流感的易感人群。学校和托幼机构人员密集,容易造成流感的传播。家长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儿童的流感预防,按时为儿童接种疫苗。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在学校,要加强教室的通风换气,定期对玩具、桌椅等物品进行消毒。如果儿童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课,防止交叉感染。

3.孕妇

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处于特殊状态,感染流感后不仅自身健康受到威胁,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这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保护作用。在流感高发期,孕妇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如必须前往,一定要佩戴口罩。

(作者单位系淮南朝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