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技术“带头人”

科技创新路上的“奔跑者”

——记安徽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

版次:04  2025年05月06日

——记全国劳动模范、铜陵有色金新铜业分公司电气技术主管卢鹏

安徽日报记者 刘静文

人物名片

韩东成,1992年生,阜阳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博士,现任安徽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人物寄语

科技强国,创新为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产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科技力量的担当与作为。

“车载精灵的清晰度还可以再提高,要与AI技术进一步结合。”在合肥高新区东超科技实验室里,董事长韩东成正带领团队对智能座舱的产品进行调试。空中成像车载精灵,可实现开关车窗、音乐播放、天气查询等一系列操作,空中画面可交互、可娱乐,这样的产品已成为各大车企争相布局的未来智能座舱标配之一。

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唯有攻坚克难,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在韩东成的办公室内,一幅“科技报国”的书法作品格外吸睛。“‘科技报国’不是一句空话,个人命运应该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这是我创业时的初心,也是我现在的初心。”韩东成指着墙上悬挂着的书法作品坚定地说。

1992年,韩东成出生于阜阳市一个农民家庭,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光学专业研究生。

“学习到的知识,就要运用到对国家有用的地方。”韩东成回忆说,他从小就喜欢看科幻电影,对电影中的“空中悬浮成像”很感兴趣,在学习调研中发现国外已经有团队在进行研究了,但国内在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于是他决心投身这项技术的自主研发,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入手,一步步攻克材料、工艺和量产难题,力求让这一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技术,真正走进现实,服务国家战略,造福社会生活。

2016年,还在读研究生的韩东成与同学用拍毕业照赚来的“第一桶金”一起创办东超科技,专攻“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就这样,韩东成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作为一名“90后”创业者,韩东成在创业的路上没少遭遇质疑。当韩东成带着团队四处奔波寻找投资时,质疑声不觉入耳:“几个毛头小子,能搞出什么名堂?”“这技术听着太玄乎,根本不可能实现!”更让他揪心的是,团队的合伙人也劝他:“别折腾了,搞科研不仅烧钱如流水,而且前途未卜,不如接着做毕业照拍摄的生意。”

面对这些质疑,韩东成没有动摇。“越是无人涉足的领域,越需要有人敢啃‘硬骨头’。”他坚定地认为,科技创新是未来,一群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一定能为国家实现“空中成像”领域零的突破。历经上千次的失败,2017年底,团队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块具有负折射功能的新型材料“负折射平板透镜”。

创新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韩东成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奔跑者”,一直奔跑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努力追赶,不断超越。在他的带领下,东超科技已经成为全球“空中成像”技术领军企业,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研发专项。公司研发的各类非接触式产品,不仅在全国医院、机场、学校等公共场所广泛应用,更走出国门,远销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就是要用创新成果为国家发展注入青春动能。”韩东成表示,“未来,我将继续带领东超科技,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中国的‘空中成像’技术走向世界,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转载自5月4日《安徽日报》)

安徽日报记者 刘 洋 通讯员 夏富青

人物名片

卢鹏,铜陵有色金新铜业分公司电气技术主管、高级工程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机械冶金系统“产业工匠”等荣誉,今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各2项。

人物寄语

面对产业数智化的浪潮,搞技术的人更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用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武装自己。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铜陵经开区的铜陵有色金新铜业分公司,入眼的是现代化工业厂房,走入厂房内,一台台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

“公司的铜基新材料项目大小设备有三四千台,其中很多是行业最先进设备。”作为公司电气技术主管,卢鹏自2022年项目启动之初便参与项目电气自动化设计与建设,他坦言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卢鹏今年55岁,从事电气行业已有30多年。工作之初,中专毕业的卢鹏被分配到铜陵有色所属的金隆铜业公司。他从基层一线做起,边学边干边成长,主动参与到公司的技术攻关等工作中去。

金隆铜业公司PC电解试生产期间,进口剥片机组加工能力每小时仅220块至280块,严重影响电解生产作业及电解铜产能。对此,卢鹏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带领同事从影响作业效率的环节寻找突破口,通过消化英文资料、优化控制程序、改进检测元器件功能等措施,历经60个小时昼夜奋战将进口剥片机组加工能力提高到每小时400块,并极大降低了操作人员工作强度。

带着问题解决生产中的瓶颈,是卢鹏的鲜明个性。每一次车间大修,对他而言都是考验和挑战:要将智能化、绿色化赋予生产。

2019年大修期间,卢鹏及团队优化技术方案,不仅节约改造费用200多万元,还显著提高了配电系统运行稳定性。在硫酸电化学高频开关电源升级改造中,卢鹏通过合理化改造,每年为公司节约水费约30万元。

如今,数智化浪潮正在重塑企业生产,作为电气技术方面的“带头人”,卢鹏一刻也不敢松懈。一方面,保持学习、致力创新创造;另一方面立足“卢鹏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人才、带好团队。

参与绿色智能铜基新材料项目后,卢鹏消化吸收铜陵有色旗下金隆铜业、金冠铜业智能化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绿色智能铜基新材料项目是在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打造铜冶炼加工一体化示范工厂,非常考验设计综合能力。”金新铜业分公司党委书记、副经理柴满林表示。

项目建设期间,制氧空气压缩机电机在设计制造阶段,厂家提出如果采用自耦变压器软起动,电机额定功率需配置2万千瓦。卢鹏却有不同看法。他经过专业计算和论证,确定电机额定功率维持1.6万千瓦不变,采用软起动装置方法成功带载启动,并且试运行十分稳定。仅此一项,每年节约电费就达几十万元。

绿色智能铜基新材料项目投资规模超百亿元,而生产运行却只需700余人。对此卢鹏有着清醒认识:“智能化已经融入了生产全环节,要继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持续用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武装自己,努力为企业发展、技术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转载自5月1日《安徽日报》)